1956年在河南鄭州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了一座商鄭州商城平麵略圖代古城遺址,據碳14測定、樹輪校正,建城年代約在公元前1595年左右、時間略晚於偃師商城。城為方形,城牆周長6960米,四麵有大小不同的缺口11個,有的可能是城門。城牆四周挖有深、寬各約5~6米的外壕一條。城牆根部總厚約21米,現殘存高度5米處厚約10米,估計原高可能在10米左右。築城作業方法,與偃師商城相似,也是由主城牆和護城坡兩部分組成。主城牆根部厚約106米左右,兩側護城坡根部厚度,各在5米以上,向上傾斜角約為23度左右。但這時的築城技術,已有明顯提高:第一,主城牆已由板築法築成,兩側與護城坡接縫處,已近似垂直,壁麵至今仍留有長約3米、寬約03米左右木板的痕跡。第二,護城坡為傾斜夯築而成,考慮到遲滯攻者攀登,在夯完後,由頂部向下進行鏟削,並在表麵鋪設一層料薑石碎塊,以防雨水衝刷。第三,主城牆各夯層之間,采用筍卯式結合法,夯窩較深,兩夯層夯窩嵌接,緊密堅實,可增強主城牢固性。第四,使用的夯具,已由4根木棍綁在一起,發展為由成捆圓木緊密固定而成。
城內發現大麵積宮殿、宗廟遺址和用人頭骨製作器皿的製骨作坊。在以城為中心的約25平方公裏的麵積內,還發現大量住房、壕溝、水井和冶銅、製陶等手工業作坊遺址。考古及曆史學家們,有的說這是“成湯所居的亳都”,有的說是“中宗所居之庇”,有的說是“仲丁遷暾”之隞,目前尚無定論。但不論何說,都不否認這座大城市為商代前期的國都。僅就構築城牆所需工程量來看,挖土約170萬立方米,夯土約87萬立方米。假如每天投入1萬名勞動力進行作業,3000名挖土,3000名運土,3500名夯打,500名做勤雜工作,以當時的最高作業率計算,需8年才能完成。如果不是最高統治者所在之地,沒有充足的人力、物力,是很難築成如此規模宏大的城池的。這還未將建築宮殿所需的工程量計算在內。
以上是商王朝前期國家都城的城池工事概況。在王畿以外的外服小方國各城,則與此大不相同,不僅麵積小,而且以軍事性質為主。湖北黃陂葉店,發現一座公元前15世紀前後的古城遺址,位於府河北岸高地偏東南部,稱為盤龍城。城的平麵也呈方形,南北城牆長290米,東西城牆長260米。四麵城牆的中部各有城門一座。城牆現存殘高為1~3米,構造、夯築技術與鄭州商城相近。城牆外有寬約14米、深約4米的外壕,壕內側有積土,高出外側約1米以上。在城南壕底曾發現橋樁柱穴,可知當時是架橋出入城池的。城內僅有大型房殿遺址,係諸侯貴族及其軍隊居住之處。城南、城北才有一般居民住房遺址。說明這是一個純軍事性質的城堡。
商代後期,遷都於殷,據《竹書紀年》說:“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不更都”。殷亦稱殷墟,它的具體位置,經考古發掘,已經證明在今河南安陽西北小屯村一帶。總麵積達24平方公裏,曾發現大量宮殿、民房、手工業作坊遺址,並出土大量生產工具、生活用具、禮樂器皿以及帶卜辭的甲骨等,是一個規模相當大的早期城市。這裏雖是商代後期的國都,但迄今為止,經近20次發掘,仍未發現有城牆存在。
東周(春秋)時期的築城
公元前771年,申侯與犬戎等聯合,進攻西周王都,周幽王姬宮涅出逃被殺,申侯等貴族擁立幽王之子姬宜臼為平王,往東遷都洛邑,史稱東周。從東周開始至公元前476年的一段時間,也叫春秋。
春秋是奴隸製開始瓦解,封建因素逐漸增長的急劇動蕩的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也是戰爭極為頻繁的時代。在295年中,僅據不完全的統計,就曾發生過較大的戰爭376次,其中還不包括眾多的奴隸起義。由於鐵的發現和逐漸使用,由於牛耕的推廣,生產力迅速提高,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力量,也隨之發展。各諸侯國為了爭奪勞動力和土地,為了擴大自己的統治區和號令其他諸侯,收取貢物,相互爭戰、兼並弱小,出現了“王室衰微”、諸侯兼並、大國爭霸的局麵。按孔子的說法,西周前的“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至東周時變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春秋開始時,據《文獻通考》說,尚有諸侯國131個,隨著兼並爭霸戰爭的加劇,國家急劇減少。《荀子》說齊桓公“並國二十五”。《韓非子》說晉“獻公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荊(楚)莊公並國二十六,開地三千裏”。《呂氏春秋》說晉文公“兼國三東周王城平麵圖十九”。《史記》說秦穆公“兼國二十,開國千裏”等等。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加強自身的生存能力,各國競相構築城池或增修城池。不僅如此,各大國的卿、大夫等,也紛紛在自己的采邑構築城池。於是掀起了大規模構築、增築城池的高潮。西周王室所規定的那些築城規模的條條框框,當然也就被突破,各國都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可能,來修建自己的國都。春秋時期的都邑城址,現存頗多,各大國的都城,差不多都有遺跡可尋。
東周王城
1954年以來,曾不斷對洛陽東周王城進行勘察。該城南鄰洛河,西跨穀水(今澗河),城的平麵呈不規則的方形。始建於東周初期。夯土城牆早已湮沒。位於地勢較高處的北麵城牆和西南、西北、東北三個城角,在地下保存尚好。北牆長約3公裏,全城總麵積約10平方公裏。開始築建成的城牆,僅厚5米左右,後經增修加厚,為14米左右。城牆拐角處夯土加寬,估計城上有用於防守的建築設施。城外有深5米的壕溝。魯故城遺址遺跡分布圖
各國都城
1978年對山東曲阜魯國都城進行勘察、發掘。該城位於洙水、沂水兩河之間,城東南為丘陵山嶽,西北和西南一片遼闊的原野。城的平麵近似橢圓形。始建於西周時期,至今尚有殘牆存在於地表之上。東西長約35公裏,南北寬約25公裏,總麵積約10平方公裏,牆厚5~7米。城西、北兩麵,利用距城牆約20~30米的洙水為城壕,河寬30米,深4~5米;東、西兩麵挖有城壕,寬30米左右,通向洙水及沂水。全城共11座城門,除南麵兩門外,其他三麵各有城門三座。魯故城城牆遺跡齊國臨淄故城探測平麵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