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著名科技名家1
第一節先秦科技名家
石申夫
石申夫,戰國時魏國人。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於公元前4世紀中期,天文學家。
石申夫又寫作石申甫或石申父。南北朝以後,可能是誤會,將其名字稱為石申,今從已故錢寶琮先生的考證,據兩漢文獻記載改正。石申夫是中國先秦時代著名的天文學家。他不但編製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而且在四分曆、歲星紀年、行星運動、天象觀測和中國古代的占星理論等方麵,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對於中國古代天文學從知識的積累和定性研究進入係統定量的科學探討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石申夫及其學派的著作早已散失,僅《開元占經》及兩漢的若幹著作中有所引述。《史記·天官書》張守節引《七錄》說:“石申魏人,戰國時作《天文》八卷;《隋書·經籍誌》載石氏作《天文占》八卷,《渾天圖》一卷,《石氏星經簿讚》一卷。”其中《天文》和《天文占》可能是同一部書,它還有一個名稱為《石氏星經》。《渾天圖》和《石氏星經簿讚》可能是漢以後由其門徒所作。
《開元占經》載石氏中官62,外官30,加上28宿,共計120座。同時給出了石氏星表這120座的121顆星的入宿度和去極度。關於這121個恒星坐標值究竟測於何時,日本上田穰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曾利用二十八宿去極度的歲差變化作過觀測年代的計算,認為分別為公元前300年、公元前150年和公元200年三次所測。近年來,潘鼐計算的結果也相類似,而藪內清則認為是公元前70年測定。不過,1978年阜陽漢初汝陰侯之子夏侯灶墓出土的圓盤和《淮南子·天文訓》中都有二十八宿距度的記載,這證明漢太初以前無疑是有二十八宿入宿度的,這是出於推算日月五星行度的需要。這個數值也容易用簡單的方法測定。但至今卻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太初以前曾測定過去極度,故以二十八宿去極度來判斷入宿度測定的年代是靠不住的。因此,石氏二十八宿距度可能確是石申夫本人所測,其他數值可能是西漢時由其門徒完成。《石氏星經》是石氏學派集體勞動和智慧的結晶。
戰國時代,是中國天文學家創立四分曆,並使之完善和係統化的時代。從保留至今的零星曆史文獻可以看出,石申夫在四分曆發展過程中曾起過相當重要的作用。其貢獻如下:
《史記·天官書》說:“故甘、石曆五星法,唯獨熒惑有反逆行。”《漢書·天文誌》也說:“古曆五星之推,亡逆行者。至甘氏、石氏經,以熒惑、太白為有逆行。”《開元占經》則載有石氏金星出沒動態(包括逆行在內)的推算方法,可見石申夫有推算五星出沒動態的方法,並已涉及火星、金星逆行的計算。
在魏國頒行四分曆,使用每年365÷日,每月29499940日,十九年七閏,76年季節一循環的法則。其基本數據和格局與《史記·曆書》類似,故各種文獻都略而不載。
使用於支紀日法循環紀日。
使用石氏歲星紀年法循環紀年,此法載在《史記·天官書》中。
使用周正,以冬至所在之月為歲首。
《石氏星經》是中國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占星書之一,由於石申夫及其門徒的勤奮觀測,做出了一係列的新發現。這些發現大都被當作占星的內容摘引在《開元占經》中。摘要如下:
黃赤交角數據的最早測定者。《續漢書·律曆誌》引載《石氏星經》說:“黃道軌牽牛初值鬥二十度,去極百一十五度。”將其減去一象限91516度,得黃赤交角為231116度,與當時理論值僅差23′。
測製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第一次建立起完整的坐標概念。
發現行星有逆行。
首先觀測到太陽日珥。《開元占經》引石氏曰:“日兩旁有氣短小,中赤外青,名為珥。”
首次發現日冕。《開元占經》引石氏曰:“有氣青赤,立在日上,名為冠。”古代冠冕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