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著名科學名家5(1)(1 / 3)

第二章著名科學名家5(1)

第五節明清科學大家

宋應星

在17世紀上半葉,全世界隻有極少數幾個國家剛剛擺脫封建製而進入資本主義時代。當時的中國正處在封建社會後期,在商品經濟不斷發展的基礎上,也已具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條件。就在這樣的曆史條件下,明末傑出的科學家宋應星編寫了一部百科全書式的科技文獻——《天工開物》。這部著作告訴我們: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鬥爭中,作出了多麼可貴的創造,積累了多麼豐富的經驗;許多生產工藝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有的在當時的世界中是居於先進地位的。《天工開物》已經譯成日、英、法等多種文字而傳遍世界。國外科技界,有的稱譽宋應星為“中國的狄德羅”(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重要文獻《百科全書》的主編),有的稱《天工開物》為古代“中國技術的百科全書”。可以說,宋應星及其名著《天工開物》,不僅在中國的、而且在世界的古代科學技術發展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

宋應星生平

宋應星宋應星,字長庚,明朝萬曆十五年(1587)出生在江西南昌府奉新縣北鄉瓦溪牌村。他的曾祖父宋景,曾任南京光祿寺卿、工部尚書等高官。明朝從南京遷都北京後,在南京仍保留一套中央官署;光祿寺卿是掌管宮廷膳食的光祿寺的長官,工部尚書是掌管各項工程事務的工部的長官。宋景第三子宋承慶是縣學廩膳生。當時讀書人考進了府州縣官學的,統稱生員,別稱庠生(古時稱學校為庠)、秀才;其中由官府提供膳食津貼的叫廩膳生員。宋承慶26歲上就死了,留下一個兒子宋國霖。宋國霖在科舉道路上失意一生,至死還是個庠生,他就是宋應星的父親。宋應星的生母魏氏,原是奉新一個農家女子,因為家裏窮,嫁給宋國霖為妾(小妻)。宋家原來頗為富裕,後來遭了大火,家境就中落了。宋應星就出生在這樣一個衰落中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在弟兄四人中排行第三。

宋應星小時在他父親的管教下識字讀書,稍大一些,跟比他大十歲的胞兄宋應升一起,在叔祖父辦的私塾裏讀了八年書。他勤奮好學,除了熟讀《四書》、《五經》這些儒家經典以完成科舉考試所必需的課業外,還閱讀《左傳》、《國語》、《史記》等各種史書,以及諸子百家、語言文學、自然地理、農業工藝等各方麵的書籍,從而豐富了知識麵,使自己不同於那些死啃八股文章的書呆子。

宋應星剛滿18歲時,四兄弟就分家各自生活了。他父親不是官,家境又中落了,尤其因為他是庶子——小妻所生的兒子,這種身份在封建社會裏容易遭到流俗的歧視。在這種環境下,宋應星漸漸地養成了“僻心違俗”,孤僻而不肯隨俗浮沉的性格。他不願阿諛尊貴和諂媚名流,而喜歡結交為人清正耿直、不甘與流俗為伍、勤於著述以及愛好藏書、刻書等等那樣的人士,其中包括和尚、道士等所謂“方外”之交。

《天工開物》之煉銅圖書影在當時,知識分子大都以參加科舉考試為出路,宋應星也是如此。明代時,生員參加每三年一次在省會舉行的鄉試,考中的稱舉人;舉人參加每三年一次(鄉試的次年)在京師舉行的會試,考中的再經過殿試,稱進士,頭名進士就是狀元。萬曆四十三年(1615),宋應星和他的大哥宋應升一起參加江西省鄉試,兩人同榜考中舉人,宋應星名列第三。同年冬,他倆興致勃勃地離開家鄉,來到京師北京,於次年參加會試,結果沒有考中。事後得知,這次考試有嚴重舞弊行為,狀元的考卷竟是別人代作的。這樣的事怎不令人氣憤!宋應星想到祖父和父親在科舉道路上消磨青春的辛酸遭遇,功名心不由得冷淡下來。他回到家裏,很感慨地把自己的書房命名為“家食之間堂”,意思是:寧願在家吃普通百姓的飯,不追求做官吃俸祿。此後,他雖然還和大哥一道參加過幾次會試,但曆試未中,於是愈來愈把精力用於遊曆考察,通過實際見聞,把各地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技術和經驗,點點滴滴地記錄下來,為編寫一部科技專著作準備。

崇禎四年(1631)的會試,宋應星沒有參加。他大哥宋應升這一回是第六次應試不中,就在北京等候選官(會試不中的舉人可以候選官員),結果被派為浙江桐鄉縣知縣。崇禎七年(1634),宋應星已經47歲了,大概由於家庭生計等原因,他到本省袁州府的分宜縣,任縣學教諭。教諭是縣學教官,級別很低,月俸隻有二石米錢,是當時一般士大夫鄙薄的所謂冷官。

當冷官有個好處,就是事少閑暇多。所以宋應星當了四年教諭,能專心致誌地從事著作。崇禎九年(1636),他寫了議論當時政局的《野議》,並把另一部著作《畫音歸正》交給友人刊印。崇禎十年四月,完成了準備已久的科技專著《天工開物》;同年六月、七月,先後寫了《論氣第八種》和《談天第九種》,都是關於自然學說的著作。

崇禎十一年(1638),宋應星升任福建汀州府(府治在今長汀縣)推官——掌管刑獄審判的官員。推官,當然是根據封建王朝的法律辦事的。不過,宋應星為官清廉,比較關心民間疾苦,所以名聲很好,州裏不少老百姓的家裏還掛了他的畫像以示敬仰。崇禎十三年(1640),上司責備他沒有全力鎮壓“海盜”,他一氣之下,就卸任回家。

宋應星在家鄉住了三年,平日以詩文自娛,流傳下來的有《思憐詩》一卷。就在這幾年,李自成、張獻忠領導的農民大起義正在猛烈地發展著,各地農民紛紛響應。崇禎十六年(1643),奉新縣就有一支以木工李肅十為首的農民隊伍起來反抗官府。宋應星在一般情況下是同情窮苦人民的,但當人民起來造反,在他的家鄉點燃了起義烈火時,他為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地位,終於直接參與了當地官府豪紳鎮壓起義的罪惡活動。李肅十率領的起義隊伍很快就被鎮壓下去了。宋應星因此受到官府的保薦,於這年七月任亳州(今安徽亳縣)知州,知州是州的行政長官。亳州一度被李自成起義軍攻占過,這時雖然仍歸明政府管治,但明王朝在農民大起義的沉重打擊和清兵的進攻下,就像一艘漂蕩在大海中的破船,即將覆沒了。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打進北京,推翻了明朝中央政權。不久,農民軍失利,清軍於五月間進占北京。清王朝終於繼明王朝之後,成為統治全國的新王朝。明朝幾個藩王曾在南方建立過小朝廷,曆史上稱為南明,到清順治十八年(1661)也最後覆亡。宋應星在清兵入關後就棄官回家。此後,他的胞兄宋應升和其他一些親友,在南方參加過抗清活動。據宋應星一個族侄為他寫的傳記,他曾任滁和道和南瑞兵巡道。而這應該是他在南明政權擔任的官職,可見他也投入過抗清鬥爭。他在抗清失敗後的歸宿,缺乏記載,傳說他晚年雲遊四方,不知所終;有的書上說他可能卒於順治康熙之交。有關宋應星生平的曆史資料極少,解放後發現了他的《野議》、《思憐詩》、《論氣》、《談天》四種著作,從而提供了了解他的政治思想和自然學說的新材料。

《天工開物》的寫作思想《天工開物》書中一製錨場景圖繪

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感慨地寫道:富貴人家的紈絝子弟把勞動人民看作罪犯,讀死書的經生則把“農夫”一詞當作罵人的話語;人們餐餐吃飯,“知其味而忘其源者眾矣”。又說:那些王孫帝子,生長深宮,雖然禦廚飯香,宮衣錦繡,卻沒有見過農具和織機;對這些人來說,打開《天工開物》的圖卷看看,是能使他們長些見識的。他在序言之末憤懣地揮筆直書:請熱衷於仕途的“大業文人”們把這本書扔在一邊吧,“此書於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

不是為了功名利祿,而是出於關心國計民生,出於重視社會生產和商品經濟的發展,重視農業和手工業的應用技術,宋應星才從事編寫《天工開物》這部巨著。

宋應星重視社會生產和商品經濟的發展,重視人的勞動技能和生產工具,這是進步的觀點。宋應星具有這樣的觀點,又進行了長期的實地考察和研究工作,終於寫出了《天工開物》這部不朽之作。

Tip:收藏+分享中國科學與科技名家大展台,是对网站最大的肯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