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形成的奧秘(1 / 1)

岩石形成的奧秘

“水成派”

18世紀中期,地質學開始由思辨訴諸經驗與觀察。英國地質學會甚至將“收集實證材料而不急於構建理論”作為學會的宗旨。在這種注重實證的學術背景下,地質學出現了以德國地質學家維爾納為代表的“水成說學派”和以英國地質學家赫頓為代表的火成說學派。

維爾納於1791年係統地闡述了水成說理論。他認為,在地球 生成的初期,表麵被原始海洋所掩蓋,溶解在其中的礦物質通過結晶,逐漸形成了岩層。維爾納並不否定熱力的作用,但他認為地下的熱,如火山,是煤的燃燒引起的,隻是一種較晚的、輔助性的地質力量。人們稱他的觀點為“水成派”。

“火成派”

以英國地質學家赫頓為代表的一些科學家們提出與“水成派”針鋒相對的觀點,即用自然過程來解釋地球的曆史,並在1795年係統論述了火成說理論。他們認為花崗岩等岩石不可能是在水裏產生的,而是與地下的岩漿作用有關,是由高溫的岩漿冷卻結晶而成。

赫頓並不完全否定水的作用,但他認為河水隻是把風化了的岩石碎屑衝到海裏才逐漸積累,形成石礫、沙土和泥土。赫頓認為地球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同時他還認為維爾納的原始海洋的觀點沒有根據。

水火之爭

由於赫頓的地球永恒性觀點違反了傳統宗教觀念,因此“水成說”在初始時占據了上風,英國地質學會的大部分會員也讚成維爾納的觀點。但由於“火成說”不斷得到觀察和實驗的證實、補充,人們開始轉而支持“火成說”。

在爭論的過程中,各學派傾向於用各自觀察到的經驗證據來支持自己的地質理論。

最後,在英國愛丁堡召開的一次國際學術會議中,這兩個學派在附近的火山腳下,對那裏的地層結構成因展開了激烈的現場辯論。

由於兩派都以偏概全,隻相信自己,導致了雙方互相攻擊和謾罵,最後竟然拳打腳踢,演出了科學史上少有的科學家用武力解決學術問題的鬧劇。“水成派”與“火成派”一直爭論了幾十 年,史稱“水火之爭”。

直至1830年,英國自然科學家萊伊爾將岩石分為水成岩類、火山岩類、深成岩類和變質岩類,其中深成岩類包括花崗岩和片麻岩類。至此,水火之爭才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