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而複現的珍稀動物
朱
由於朱鹮性格溫順,我國民間把它們看做是吉祥的象征,稱之為“吉祥之鳥”。1964年,我國研究人員在甘肅省捕獲一隻朱鹮,此後一直沒有發現朱鹮的蹤跡。1978年,日本一隻野生朱鹮在一個小島上死亡,日本研究人
員宣稱這是世界上最後一隻野生朱鹮。
1981年,我國研究人員在陝西省漢中市洋縣發現7隻野生朱鹮,從而宣告在中國重新發現朱鹮野生種群,這也是世界上僅存的一個朱鹮野生種群。
此後,我國對朱鹮的保護和科學研究取得顯著成果。目前,我國境內的野生朱鹮已近2000餘隻。
斑鱉
斑鱉是目前世界上最珍稀的一種巨型鱉類動物,在我國和越南的江河湖泊中,曾經生活著大量斑鱉。
斑鱉是一種巨大的軟殼淡水龜,成年後體長超過一米,體重可達數百千克,壽命可達100歲以上。然而,由於河流受到汙染,斑鱉在1980年左右就從天然水域中消失了。
2008年,美國研究人員在越南一條河流中發現野生斑鱉,當 時它被洪水衝到堤壩上。當地人捕獲了這隻野生斑鱉,準備把它送到餐館賣掉,幸虧研究人員及時阻止了他們的行為,並將這隻斑鱉放入到河流中。
目前,飼養在人工湖泊或水塘中的斑鱉也隻有3隻,一隻在越南的還劍湖裏,另外兩隻分別在我國長沙和蘇州的動物園裏。
大嘴葦鶯
自1867年在印度蘇特萊傑河流域發現它們以來,大嘴葦鶯便再也沒有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2006年,泰國研究人員在距離泰國曼穀大約3000千米的一處濕地裏發現了大嘴葦鶯,並捕捉到一隻製作成標本。經DNA檢測結果證實這一發現,研究人員確認大嘴葦鶯是一個新的物種。研究人員表示,大嘴葦
鶯可能在我國西南地區和東南亞多個國家都有棲息地,隻是每個地區數量較少,所以很少被人們發現,而且容易和其他濕地鳥混淆。雖然對這種鳥類知之甚少,但科學家認為泰國發現的大嘴葦鶯並不尋常。與泰國相比,這種鳥類在印度更為人們所知。
貝氏海燕
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一些島嶼上,曾經生活著大量貝氏海燕。20世紀初,探險者和遊客大量進入到這些島嶼,並帶來了這裏原本沒有的老鼠和貓,它們大量捕獲貝氏海燕巢穴中的亞鳥蛋和幼鳥,致使貝氏海燕在20世紀20年代左右消失了。2009年,以色列鳥類學家哈多拉姆·什利哈在俾斯麥群島上又發現了貝氏海燕,並拍攝了30多張照片。貝氏海燕身體呈深褐色,腹部灰白,鼻子呈管狀。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貝氏海燕列為極度瀕危物種。這種海鳥的繁殖地具體方位仍舊是一個謎。
彩虹蟾蜍
1924年,研究人員在婆羅洲島發現3隻彩虹蟾蜍。它們是世界上色彩最絢麗的蟾蜍,也是一種世界上最罕見的蟾蜍。
此後,再也沒有人發現過它們的蹤跡。在過去的時間裏,人們對彩虹蟾蜍的認識僅限於插圖介紹。研究人員一度以為這種漂亮的蟾蜍已經滅絕。
2011年,研究人員在東南亞的婆羅洲島重新發現了3隻彩虹蟾蜍。它們分別是一隻雄性、一隻雌性和一隻幼仔。最新發現的彩虹蟾蜍身體長0.051米。
裝甲霧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