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海絕地求生路(1 / 1)

冰海絕地求生路

探險隊一路前行

1914年8月8日,當皇家南極探險隊駛離英格蘭的普利茅斯港時,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沙克爾頓的船是一艘三桅木船,它能夠經受冰的撞擊,船名叫“北極星”,這是挪威最有名的造船廠建造的,造船的木料是櫟木、樅木以及綠心奧寇梯木,都是十分堅實的木頭,需用特殊工具才能加工。沙克爾頓將船重新命名為“堅忍”號。

“堅忍”號一路向南駛去,探險隊最後的停泊港是南喬治亞島,這是不列顛帝國在亞南極區的一個荒涼的前哨,隻有少量的挪威人住在那兒。離開南喬治亞島後,“堅忍”號揚帆駛向威德爾海,這是毗鄰南極洲的有大量流冰群出沒的危險海域。在六個多星期裏,“堅忍”號一直沿著漂著冰群的海路航行。

探險船隻被凍結在海中

1915年1月18日,探險隊距最後的目的地還剩大約160千米的路程時,大片流冰群包圍了船,急劇下降的溫度使海水結冰,結果將船周圍的冰塊凍結成一體,“堅忍”號被卡住了。一些船員是來自皇家海軍的職業水手,一些是曾在北大西洋的酷寒中工作過的粗獷的拖網漁民,還有一些是剛從劍橋大學畢業的學生, 他們是作為科學家參加探險的。沙克爾頓很失望,簡直是到了悲傷的程度。他已年屆40歲,籌劃此次遠征耗去了他的大量精力,歐洲正忙於一場大戰,往後很難再有這樣的探險機會了。沙克爾頓下令在冰上紮營。冰海上的營盤成了大夥的新家,食物從半沉沒的“堅忍”號上打撈了上來。南半球正值夏季,氣溫升到了1℃,半融化的鬆軟的積雪使行走變得十分困難,大家的衣服總是濕乎乎的,然而每晚氣溫驟降又把濕透的帳篷和衣服凍得硬邦邦的。他們的主食是企鵝加海豹,海豹的脂肪成了唯一的燃料。

暫時的避風港灣

至4月份,營盤下麵的冰開裂了,沙克爾頓命令三艘救生船下水。28個人帶著基本的口糧和露營設備擠上了小船。氣溫降至零下10℃,海浪傾瀉在毫無遮掩的小船上,他們連防水服裝也 沒有。夜以繼日,時而穿過漂著流冰群的危險海域,時而穿過大洋上的驚濤駭浪,每艘船的舵手都奮力控製著航向,其餘的人則拚命舀出船中的水。船太小,難以在勁風中把握,在幾次改變方向後,沙克爾頓下令朝正北方挺進,背靠大風駛向一塊小小的陸地——大象島。

直到4月15日,救生船終於在大象島陡峭的懸崖下起伏顛簸,接著就開始了登陸。可是他們很快就發現,在這個被上帝遺棄的、風雪橫掃的荒島上根本無法生存。

“凱爾德”號出發尋找救援

沙克爾頓帶上最大的救生船“凱爾德”號,以及幾名精幹的 船員,駛過南大西洋上最危險的海路,前往南喬治亞島上的捕鯨站去求救。

從出發後的第二天起,“凱爾德”號便陷入了困境。在連續17天的航行中,有10天碰上8級至10級的大風。但是“凱爾德”號依然固執地、機械地穿過一切狂風激浪,他們堅持做飯,堅持將艙裏的積水舀出去,堅持揚帆、落帆,並始終把握著方向。

5月10日夜晚,沙克爾頓率領他的小分隊用盡最後的力氣,終於使“凱爾德”號衝上了南喬治亞島滿是沙礫的海灘。如果走海路,最近的捕鯨站在240多千米的地方,這對於破爛不堪的船隻和筋疲力盡的船員來說,實在是太遙遠了。

於是沙克爾頓決定,由他率領兩名隊員徑直穿過南喬治亞島的內陸前往斯特姆尼斯灣的捕鯨站。他們翻過橫臥在麵前的陡峻山岩,滑下又長又陡的雪坡。

清晨6時30分,沙克爾頓覺得他聽見了汽笛聲。在7時整,他 們果然聽見了汽笛聲。此時此刻,他們才確信自己成功了。這些挪威捕鯨人完全被嚇呆了,他們熱情地接待了這幾個落難者。1916年8月30日,智利政府為幫助沙克爾頓,便將一艘小型鋼殼拖船撥給他使用。在經曆了近20個月的流浪與磨難後,沙克爾頓竟沒有丟掉一個人,真是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