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深處的探險競賽(1 / 1)

大洋深處的探險競賽

日本“海溝”無人深潛艇探測

近年來,探索深海奧秘、開發深海資源已成為眾多海洋學家的重任,尤其是美國和日本,為了探索大洋深處的世界,新點子、新手段層出不窮。平靜的海水下,一場激烈的競爭正在進行著。1995年3月24日早晨,一個小小的橙黃色的金屬艙從一艘日

本考察船上悄無聲息地滑

下,潛入了太平洋馬裏亞納海域。中午11時22分,它已經下潛10911.4米,到達了海床。在經過數小時的海底遊曆後,又被停留在海麵上的考察船收回。

這個金屬艙是日本海洋科學與技術中心設計製造的,名為“海溝”無人深潛艇。當天它到達了地球的最深點——馬裏亞納大海溝。它下潛的深度僅比35年前瑞士人雅克·皮卡德和美國人唐·沃爾什用他們的“特裏斯特”號深潛艇創造的世界紀錄少了0.6米。“海溝”沒能破紀錄,但日本科學家並不為此遺憾。這艘無人深潛艇裝備著機械手、探照燈和攝像機,由母船上的計算機通過12千米長、20噸重的光導纖維遙控,它的主要任 務是水下11千米取樣、攝像,進行長時間的科學考察,而1960年“特裏斯特”號在達到10912米的紀錄深度後就迅速返回了海麵。

“海溝”是日本深海開發計劃成功的象征。作為一個由7000多個島嶼組成的國家,日本的陸地資源極其貧乏,大洋底下蘊藏的財富當然令這個國家的經濟界和科學界人士廣泛關注。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日本海洋科學與技術中心每年會獲得大藏省1.86億美元的巨額撥款,僅“海溝計劃”就耗費了5000萬美元,其海洋研究經費居世界之冠。日本的深海開發計劃有一個明顯的特征,那就是把調查海底資源、發現海底生物和研究地震板塊作為重點,而其中心目標則是為長遠的經濟發展服務。在這一點上,它遠遠走在其他國家的前麵。

美國的深海探險

在深海探險和科學考察方麵,超級大國美國曆來是不甘示弱的,“載人魚雷”是美國繼日本“深海6500”號遨遊馬裏亞納海溝,保持6500米載人潛水紀錄以來實現其深海探險夢的一個“秘密武器”。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小鎮裏士滿有家規模不大、經營很不景氣的公司,名叫“海洋探險集團”。公司的老板、著名海洋學家格拉漢姆·霍克斯有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在20世紀結束前的某一天駕駛著自己設計製造的深潛艇“深海飛行2號”遨遊馬裏亞納海溝水下11千米的海底世界,打破日本“深海6500”號保持的6500米載人潛水紀錄。“深海飛行2號”與迄今為止所有的深潛艇不 同,它非常小,僅有兩米多長,備有電源和發動機,能在水下以25千米/時的速度行駛。

在這樣狹小的空間裏,還留有一名駕駛員的位置。這樣,它不需要來自海麵的任何支援,就能獨自考察大洋下麵的世界。看上去,整艘深潛艇猶如一支玻璃頭的大雪茄。

霍克斯的計劃被許多同行視為異想天開,但他卻堅持己見,但是由於每次行動都要大型考察船運送和照看,既耗資不菲,又不方便,如今,包括美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對此望而卻步。

“深海6500”和“深海飛行2號”是載人的深潛艇,從理論上來說,它們不需要考察船伴隨。“深海6500”是大型的深潛艇,也有足夠的裝備,“深海飛行2號”則是微型的,相對便宜。後者招來許多海洋學家的爭議。著名美國海洋學家羅伯特·巴拉德就指出,在10000米的水深下駕駛這種微型潛艇,一旦出現缺氧或其他問題,就完全是拿科學家的生命冒險,而且它根本沒有什麼儀 器來進行科學考察。而它的支持者則認為,任何機器都無法與人的直接考察相媲美,“深海飛行2號”結構輕巧,易於運送,還可以跟蹤魚群,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