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倫的“空中花園”(1 / 2)

巴比倫的“空中花園”

巴比倫的曆史演變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巴比倫,位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東南88千米處,幼發拉底河下遊右岸。巴比倫古城約建於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600年左右,是古巴比倫文化的結晶和象征。古巴比倫王國的領域主要在伊拉克境內。

古巴比倫和新巴比倫兩個強盛王國先後在此建都,亞曆山大 大帝也曾一度在此定都。此地成為當時兩河流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巴比倫原是一個小村,經過幾個世紀的演變,日益繁榮興旺。從亞曆山大進入巴比倫到塞琉西王朝時期,巴比倫開始沙漠化,城市居民也逐漸離去。再後來,滾滾黃沙完全掩埋了昔日輝煌無比的巴比倫城。直至20世紀初,這顆被掩埋了將近2600年的兩河明珠才被考古學家發掘出來重見天日。

古巴比倫的華麗建築

位於城中的國王宮殿極為華麗。著名的南宮包括5所豪華的庭院和用彩繪裝飾起來的金殿,其規模之宏大實屬驚人。巴比倫的城牆高大厚實,牆為三重,外牆周長16000米,中內牆8000米,牆下有深壕圍護,在牆外之東,築有一道防護土牆,由此形成三重牆垣。

巴比倫的街道均用磚鋪設,主要大街儀仗大道北通什特門,南連塔廟。街北是主宮,街東有寧馬克神廟,街西為南宮。在南宮東北角的幼發拉底河上架有石墩橋梁。離城不遠處有一座拔地而起的金字塔。塔頂有一座用釉磚建的神廟。

巴比倫城還有一處重要古跡——巴比倫之獅。由於天長日久,日曬雨淋,獅身的後腰已有裂縫,獅嘴也斷落了。獅身上有放置鞍子的凹痕,傳說是阿什塔爾神站立之位。在漫長的曆史歲月中,巴比倫城飽經滄桑,但許多珍貴的文物還是幸運地被保存下來了。

古巴比倫的三重城牆

巴比倫城修築得如同堡壘一般,有內外兩道城牆。它又由外、中、內3道圍牆組成:外牆用磚砌成,厚約3米;中牆和內牆各厚約7米,可以容一輛4匹馬拉的戰車轉身。城牆端麵建有各稈 塔樓和較小的戰垛和箭孔。內城牆由內外兩道磚砌的城牆構成。

城牆頂上那條足以讓一輛駟馬戰車自由轉向的寬道對於危險逼近時迅速調動兵力至關重要。整個城牆實際上由一條焙磚外牆和一條帶碎石填充物的土磚內牆組成。內牆可能高於外牆,這樣入侵者得攻克兩道關卡才能進入。

城內巴比倫老城區周圍的城牆也采用了類似的安排。老城區呈長方形,城牆長達84米。希羅多德認為,它幾乎和外牆一樣堅固。通過老城區城牆的主要入口是伊什特大門,可能超過25米高,還有15米深的地基,以及用於緩解下沉問題的內部接合點。

門的兩側牆上,飾有巨大的神牛雕像和神龍雕像。門樓和街道兩旁的牆的地麵部分和地下部分,都采用了模磚裝飾,描繪了更多的牛和龍的圖案。地麵部分的模磚,還釉上了亮藍色和其他顏色。

雖然整個巴比倫城固若金湯,但是它還是沒能擋住波斯人和 希臘人入侵的鐵騎。對城牆最大的威脅,恰恰就是幼發拉底河本身。巴比倫曾有一個湖泊或沼澤上遊用於防洪,沿著河岸建有附牆,門閘控製著護城河和城內水道的進水口。

公元前539年,波斯王利用河水的漲落,等到河水平麵降到可以泅渡的時候,他的軍隊衝過河床攻入巴比倫,出其不意地攻克了這座城市,巴比倫帝國最終滅亡。

高聳入雲的通天塔

巴比倫城裏最早的通天塔,在公元前689年亞述國王赫那裏布攻占巴比倫時就被破壞了。新巴比倫王國建立後,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重建通天塔,他命令全國不分民族,不分地區都要派人來參加修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