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預防接種

1.概念

預防接種又稱人工免疫,是將生物製品接種到人體內,使機體產生對傳染病的特異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預防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

2.種類

從預防工作的需要出發可將預防接種分為:

①計劃免疫。

②重點免疫。即在重點地區、重點人群或特殊情況下才進行的預防接種。重點地區指某種傳染病的流行區;重點人群指某種傳染病的高危人群。

③應急免疫。就是在已發生某種傳染病流行的地區,對一定的人群普遍實施相應的疫苗接種,在短時間內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水平,達到控製或終止傳染病流行的作用。

3.生物製品的概念和種類

用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謝產物及動物的血漿等製成,用於預防、治療和診斷疾病的製劑統稱為生物製品。種類包括:

(1)人工自動免疫

它是免疫接種的主體,指用免疫原物質接種於人體,使人體產生特異性免疫。接種的免疫原物質有:①滅活疫苗。將免疫原性強的活的細菌或病毒滅活製成,如霍亂菌苗、傷寒菌苗、乙腦疫苗、狂犬疫苗等。優點是勿需減毒,生產過程簡單,易保存,缺點是免疫效果差,接種量大,次數多。②減毒活疫苗。如卡介苗、脊髄灰質炎疫苗、流感疫苗、鼠疫疫苗、麻疹疫苗等。優點是能在體內繁殖,刺激機體時間長,接種量少,次數少。③類毒素。是將細菌毒素加甲醛去毒,成為無毒而又保留免疫原性的製劑。如白喉類毒素、破傷風類毒素。

(2)人工被動免疫

它以含抗體的血清或製劑接種於人體,使人體獲得現成的抗體而受到保護,由於抗體半衰期短,不超過25天,因而難保持持久而有效的水平,主要在疫情發生時用;常用的製品:①免疫血清,用毒素免疫動物取預防接種得的含特異抗體的血清又稱抗毒素。提取其丙種球蛋白有效免疫成分稱精製抗毒素,含異種蛋白少,可減少過敏反應的發生。②免疫球蛋白,由人血液或胎盤提取的丙種球蛋白製成。可作為麻疼、甲型肝炎易感接觸者預防接種使用。

被動自動免疫在注射抗體的同時也作免疫原物質的接種,使機體在迅速獲得保護的同時也產生較持久的免疫力,如注射破傷風抗毒素的同時也作破傷風類毒素接種。

4.接種途徑

預防接種途徑有:皮上劃痕法、口服、皮內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噴霧、氣溶膠。各種疫苗的接種途徑不一定相同,即使是同一種疫苗也有不同的接種途徑,因此,在進行預防接種前首先應弄清該疫苗的接種途徑。

預防接種反應的種類及處理方法

(1)一般反應

接種24小時內接種部位有局部紅、腫、熱、痛等炎症反應,有時附近淋巴結腫。不需要進行處理,1~2天內即可消失。若反應強烈也僅需對症治療。異常反應

少數人在接種後出現並發症,如暈厥、過敏性休克、變態反應性腦脊髄膜炎、過敏性皮炎、血管神經性水腫等。雖然異常反應率很低,但其後果嚴重。通到異常反應時應及時搶救,注意收集資料,進行分析,向上級衛生機構報告。

(2)偶合疾病

與預防接種無關,隻是因為時間上的巧合而被誤認為由接種疫苗引起,接種疫苗時注意傳染病的早期症狀,盡量避免偶合疾病發生,同時向病人家屬做好解釋。

(3)預防接種事故

製品質量不合格或消毒及無菌操作不嚴格或接種技術(部位、劑量、途徑)錯誤而引起,常誤認為接種反應。

二、計劃免疫

1.概念

計劃免疫是根據傳染病疫情監測結果和人群免疫水平分析,按照科學的免疫程序,有計劃地使用疫苗對特定人群進行預防接種,最終達到控製和消滅相應傳染病的目的。

2.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是根據有關傳染病的流行病學特征、免疫因素、衛生設施等條件,由國家對不同年齡兒童接種何疫苗做統一規定。隻有製定合理的免疫接種程序並嚴格執行,才能充分發揮疫苗效果,避免浪費。免疫程序的內容包括:初種起始月齡、接種生物製品的間隔時間、加強免疫時間和年齡範圍。

三、預防接種效果評價

1.免疫學效果評價

常用的免疫學效果評價的指標有:

①抗體陽轉率。接種疫苗後血清抗體陽轉人數占接種人數的百分率。

②抗體平均滴度。一般計算血清抗體的幾何平均數,評價血清抗體的平均水平。

③抗體持續時間。對接種後抗體陽性者進行定期血清學檢查,檢查血清中抗體水平。一般一年測一次,短者也可3~6個月測一次。

2.流行病學效果評價

是評價計劃免疫工作質量的最重要的指標與方法,評價接種對人群的保護情況。

①接種人群與未接種人群發病率比較。

②接種人群與未接種人群中病例的病情比較。

③計算保護率和效果指數。

另外,也要評價預防接種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3.計劃免疫工作質量的考核評價

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組織設置和人員配置;免疫規劃和工作計劃;計劃免疫實施的管理和各項規章製度;冷鏈裝備及運轉情況;業務技術培訓及宣傳動員;監測及暴發疫情控製。

具體考核指標:

①建卡率,應達到98%以上。

②接種率。

麻瘮和脊髓灰質炎疫苗,農村應在90%以上,城市應在95%以上。

百白破三聯菌苗,農村應在80%以上,城市應在90%以上。

卡介苗,農村達到70%以上,城市達到85%以上。

四苗基礎免疫覆蓋率,農村達到50%以上,城市要求在60%以上。

③四苗覆蓋率。四種疫苗的全程接種率。

④接種針次漏種率。同一批兒童第二(三)針次與第一(二)針次接種率之差。

⑤冷鏈設備完好率。

⑥相應傳染病控製指標,連續兩年(當年和前一年)的發病率控製在:麻疹,10/10萬以下;百日咳,30/10萬以下;脊髓灰質炎、白喉,0.1/10萬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