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大氣衛生
考試要點
一、大氣理化性狀及其衛生學意義
①大氣的化學組成與健康的關係;
②大氣的物理性狀與健康的關係。
二、大氣汙染來源及常見汙染物
①大氣的汙染來源;
②常見的大氣汙染物。
三、影響大氣汙染的因素
①汙染源方麵的因素;
②大氣自淨方麵的因素;
③二次汙染。
四、大氣汙染物的危害
①大氣汙染物對人體健康的直接危害;
②大氣汙染物對人體健康的間接危害。
五、大氣衛生標準
①大氣衛生標準的概念;
②製訂大氣衛生標準的原則和方法;
③我國大氣衛生標準。
六、大氣汙染的調查與監測
①大氣汙染源的調查;
②大氣汙染狀況的調查與監測。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大氣理化性狀及其衛生學意義
1.大氣的化學組成與健康的關係
地球表麵包圍著很厚的空氣層,稱為大氣圈。大氣由多種氣體構成。其中氮氣約占78%,氧氣約占21%,其餘不到1%為其他各種氣體。氧氣是保證生命活動的必備條件。大氣中的氧氣是保持相對恒定的。這樣,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得以生存和延續。人體的生命一刻也離不開氧氣的存在。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約占0.0272%。如果二氧化碳濃度達到2%~3%時,機體感到氣悶、不適,對身體會有損害。
2.大氣的物理性狀與健康的關係
大氣的物理性狀主要包括太陽輻射,氣溫、氣濕、氣流、氣壓及空氣離子化。這些因素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
(1)太陽輻射
太陽光譜主要由紅外線,可見光線和紫外線組成。
紫外線的主要生物效應有:①色素沉著作用;②紅斑作用;③抗佝僂病作用;④殺菌作用;⑤其他作用:長波紫外線可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機體對感染的抵抗力。還可以加速創傷愈合,增加血液中紅細胞和白細胞數目。但過強紫外線對眼睛有損害,可導致雪盲和電旋光性眼炎。
紅外線的波長在760~3000nm之間,眼睛無法看到。主要作用是熱效應。也稱熱射線。可使機體局部溫度增高,血管擴張充血,促進新陳代謝和細胞增生,具有消炎、鎮痛作用。可用以治療慢性皮膚病、神經痛、凍傷等。過強的紅外線可導致皮膚燒傷、日射病、紅外線白內障及視網膜灼傷等。
可視線也叫可見光。波長為400~760nm。可視線可改變人體的覺醒狀態及緊張與放鬆狀態。可使人體的生理活動出現節律性變化。適當的可視線可預防眼睛疲勞和近視、弱視等。光線的強弱也可以影響人體的情緒狀態。
(2)空氣離子
空氣離子是指空氣中帶有陽電荷和陰電荷的離子。使空氣形成正、負離子的過程稱為空氣離子化。氣體分子或原子在宇宙線、紫外線、雷電、瀑布、海浪作用下,形成成對的正、負離子。一部分離子吸附周圍10~15個中性氣體分子,形成質量較輕、直徑較大的離子,稱為輕離子,另一部分離子與空氣中灰塵、煙霧等結合,形成重離子。空氣的清潔新鮮程度可用離子濃度和輕、重離子比例來衡量。
①空氣離子數:空氣中陰離子數愈多,空氣愈新鮮清潔。
②重輕離子比值:比值大於50,說明空氣汙染。
③空氣離子單極係數:即陽離子與陰離子之比值,該比值越小,空氣越清潔新鮮。
空氣陰離子對人體的有益作用主要有:①調節中樞神經的興奮和抑製功能;②促進骨髓造血功能;③降低血壓;④改善肺的換氣功能;⑤促進組織細胞生物氧化、還.原過程;⑥其他作用:改善睡眠,振奮精神,提高工作效率,有一定的鎮靜、鎮痛作用。而陽離子的作用與陰離子作用相反。
(3)天氣與氣候
氣候指大氣狀態。天氣指一定地區在一定時間內各種氣象因素的綜合表現,主要為氣溫、氣濕、氣壓、風、雲、雨、雪等大氣狀態的短時間的變化。氣候是指某地區長期天氣變化情況的概括。
①氣候對健康的影響:人體對一年四季的變化較為敏感。春季易誘發過敏疾病,冬春季易感冒,氣管炎發作,腦血管疾病易發作,過於潮濕易引起風濕性關節炎等。
②氣候適應:人類的先天和後天獲得的功能可適應各地不同的氣候狀況。經過適當鍛煉,機體適應力會加強。一般地,小孩和老人適應力較差,中年人適應力最強。
二、大氣汙染來源及常見汙染物
1.大氣的汙染來源
(1)工業企業
這是大氣汙染的主要來源。主要來自兩個生產環節,一是燃料的燃燒,另一個是生產過程中排出的汙染物。汙染物的成分十分複雜,有煙塵、硫化物,氮氧化物並含有多種有害重金屬。
(2)生活爐灶和采暖鍋爐
這主要是燃燒煤,其次是各類液化氣、煤氣等。冬季的排放量極大。
(3)交通運輸
包括各種運輸工具排出的廢氣,有醛類、多環芳烴,含鉛化合物等。
(4)其他
天災、人禍事故、燃放鞭炮等等。
2.常見的大氣汙染物
大氣汙染物中,直接來源於汙染源的稱為一次汙染物。由一次汙染物在大氣中與其他化學物發生化學反應,或在太陽輻射線作用下發生光化學反應形成的新化合物稱為二次汙染物。由於在大氣中的濃度不斷提高,影響地球吸收太陽輻射及向周圍宇宙空間發散熱量,使地球的氣溫上升,這稱為溫室效應。地球氣溫的持續上升,將會對地球上的一切生物產生重大影響。
(1)二氧化硫是-種具有刺激性和腐蝕性的氣體。其主要刺激上呼吸道,導致局部炎症和腐蝕性壞死。長期吸入可致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鼻炎。也可引起眼結膜炎、急性支氣管炎。二氧化硫與煙塵共存時,可產生聯合作用,毒性增加,可引起支氣管哮喘等疾病。其還可形成酸雨,危害森林、植物、農作物、建築物等。我國衛生標準規定,在居住區,二氧化硫一次最高容許濃度為每立方米0.5毫克,日平均最高容許濃度為每立方米0.15毫克。
(2)氮氧化物
煤油、重油燃燒時產生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在空氣中氧化為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毒性大。氮氧化物刺激呼吸道深部細支氣管及肺泡。在肺中形成亞硝酸及硝酸,有強烈刺激和腐蝕作用,可導致肺水腫。亞硝酸進入血液可引起高鐵血紅蛋白症。其慢性毒作用表現為神經衰弱症候群。氮氧化物與烴類化合物在紫外線作用下可發生光化學反應,形成成分複雜的光化學煙霧,對眼睛、呼吸道、咽喉部有強烈刺激作用。我國規定居住區大氣中—次最高容許濃度為每立方米0.15毫克。
(3)飄塵
飄塵即懸浮在空氣中的顆粒物。小於10微米的能長期懸浮於空氣中。大於微米的顆料多滯留於上呼吸道,引起慢性鼻咽炎,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小於5微米的多滯留於細支氣管和肺泡,如與協同,可引起支氣管和肺部炎症,長期作用可導致繼發感染及嚴重後果。飄塵成分複雜,可含有石棉、苯比芘等致癌物及許多金屬化合物,可使呼吸道疾病的感染率及死亡率增高。
(4)鉛
主要來源於汽油燃燒,煤炭燃燒及有色金屬冶煉,油漆塗料等方麵。鉛可在體內蓄積,當達到中毒劑量時,會對機體造成嚴重危害。
(5)一氧化碳
為無色、無臭、無刺激的窒息性氣體。汙染來源主要為含碳物質的不完全燃燒所產生。包括工業企業燃燒、家庭采暖燃燒等均可產生一氧化碳。其與血紅蛋白結合,造成機體缺氧而窒息,重者導致死亡。一氧化碳的日平均最高容許濃度為每立方米1.0毫克,一次最高容許濃度為每立方米3.0毫克。
(6)多環芳烴
包括多種化合物,如苯並芘等。苯並芘是強致癌物,對人體危害很大。多環芳烴由燃料的不完全燃燒產生,主要來源有煉焦、石油化工、橡膠等工業企業排出的廢氣,交通運輸工具也排出多環芳烴。研究顯示,肺癌死亡率與大氣中多環芳烴等物質濃度呈明顯正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