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誌異》的作者蒲鬆齡(1640年~1715年),字留仙,又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省淄川縣(今山東淄博)人,清代傑出小說家,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有極高的聲譽。蒲鬆齡自幼聰慧好學,十九歲參加科舉考試,縣、府、道三考皆第一,名聞鄉裏,他熱衷功名,但後來卻科場不利,直到七十一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曾給寶應縣知縣孫蕙做了數年幕賓,一生大部分時間在官宦人家做塾師,前後將近四十年。他將自己的懷才不遇、窮困潦倒,反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思考,傾注於筆端,集成《聊齋》一書。除《聊齋誌異》外,蒲鬆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醫藥方麵的著述存世。計有文集十三卷,四百餘篇;詩集六卷,一千餘首;詞一卷,一百餘闋;戲本三出(《考詞九轉貨郎兒》、《鍾妹慶壽》、《鬧館》)、俚曲十四種(《牆頭記》、《姑娘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魘殃》、《琴瑟樂》、《蓬萊宴》、《俊夜叉》、《窮漢詞》、《醜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貴神仙複變磨難曲》、《增補幸雲曲》);以及《農桑經》、《日用俗字》、《省身語錄》、《藥崇書》、《傷寒藥性賦》、《草木傳》等多種雜著,總計近二百萬言。

《聊齋誌異》取材廣泛,想像非富,雖然情節曲折多變,但它敘次周密、構思奇妙,且意境瑰麗,“用傳奇法,而以誌怪”,藝術風格獨特。

《聊齋誌異》中作者對人物的刻畫十分成功。它談鬼說狐,寫仙描神,百幻並作,無奇不有,展示出一個個神奇莫測的迷人境界。這些想象,大大增強了故事情節的感染力。

《聊齋誌異》的語言很有特色。作者創造性地運用了古代的文學語言,同時又大量提煉和融會進了當時的方言俗語,從而形成了一種既典雅俏麗又生動活潑的語言風格。無論是抒情寫景,還是敘事狀物,都繪聲繪色,多彩多姿。顯出深厚的文化功底。人物語言雅中有俗,俗中見雅,雅俗結合,更生動活脫,諧謔有趣。隻是古語過多,增加了讀者的困難。至於書中短篇,文字雖不似長篇出色,然敘事簡潔明快、下筆文雅、清新,使讀者百看不厭。

《聊齋誌異》約包括500篇小說。它的故事來源也非常廣泛,或出自作者的親身見聞和離奇的想象,或借鑒於過去的題材,或采啟民間傳說,或為作者自己的虛構。有些故事,雖有模擬的痕跡,但作者以豐富的想象和生活經驗,推陳出新,使這些故事的內容更加豐滿。

《聊齋誌異》一書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作品。政治腐敗、官貪吏虐、豪強橫行、生靈塗炭,都在《聊齋誌異》中有所反映,揭示了人民痛苦生活的原因主要來自貪官汙吏。

《聊齋誌異》在暴露統治階級貪暴不仁的同時,還寫出了被壓迫人民的反抗鬥爭,對他們表示深切的同情。其中有“大冤未伸,寸心不死”的席方平(《席方平》);有最終變成猛虎,咬死仇人的向杲(《向杲》);有直人陰間、殺死兩吏卒的王鼎(《伍秋月》)這些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形象在激發被壓迫者的鬥爭意識方麵,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聊齋誌異》的另一重要內容是揭露了科舉考試的種種弊端。蒲鬆齡才華過人卻名落孫山,他對科場的黑暗、試官的昏聵、士子的心理等都非常熟悉,所以寫起來能切中要害,力透紙背。通過一些夢幻的境界,作者嘲笑了那些醉心功名利祿的士子。與這些醉心於科舉的士子相對照,書中還寫了一些不肯“易麵目圖榮顯”的人物。如《賈奉雉》中“才名冠一時”的賈奉雉,屢試不中,終於“遁跡山丘”,棄家出走。還有《三生》中的興於唐、《素秋》中的俞慎和俞士忱等,他們都有真才實學,卻“困於名場”,“懷才不遇”。作者給予他們極大的同情。

描寫愛情婚姻的故事,在《聊齋誌異》中數量最多。有的是人和人的戀愛,有的是人和狐鬼精靈的戀愛。一些敘述青年男女真誠相愛、自由結合的故事,寫得十分動人。如《青鳳》寫耿去病與狐女青鳳相愛,對青鳳感情懇摯;青鳳也不畏禮教閨訓,愛慕耿生,終於獲得幸福結局。在封建禮教盛行的年代裏,作者借此表達了廣大青年男女對真正愛情的向往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