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人多力量大”。其實並不盡然,如果一支團隊、一個社區沒有凝聚力,每個人、每個家庭或每個部門都以自我為中心,把個人利益放在首位,即使人再多,也隻能成為一盤散沙。正所謂“人心齊泰山移”,凝聚力是一個國家、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一個社區或一個部門發展壯大的關鍵。“凝聚力工程”是政府基層組織通過建立關心群眾的工作機製,不斷加強黨群、幹群關係,最大限度地發揮本地區或部門內每一個個體的積極性,為營造和諧社會貢獻一份應盡的義務。眾所周知,街道在政府部門的日常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華陽街道之所以成為上海市基層政府組織的一張名片,是因為全國社區“凝聚力工程”始於華陽。自1994年開展的“送溫暖工程”至今,華陽街道始終賦予“凝聚力工程”以新內涵,在探索創新社區區域化綜合管理中,華陽街道實現了管理對象的蛻變,即從自然人—法人、從弱勢群體—多元化群體、從戶籍人口—實有人口;首創社區電子日誌,跟蹤和記錄工作進展,以組團式服務實施精細化管理,不僅使社區綜合管理涵蓋社會管理與社會服務的方方麵麵,同時也為探索具有上海特色的社區綜合管理做出了表率。
華陽社區麵積2.04平方公裏,下轄21個居委會,戶籍人口2.8萬戶,實有人口10.6萬人,商務樓宇36幢,駐區單位3080家,含“兩新”組織2336家。華陽社區(街道)黨工委書記為李忠興、街道辦事處主任為錢根祥。19年前,華陽開始探索實踐以“了解人、關心人、凝聚人”為主要內容的“凝聚力工程”。19年來,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華陽街道始終堅持不斷賦予“凝聚力工程”新內涵,從“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暖百家心”到“百企幫千家、百樓凝千家、百隊聯千家、百事惠千家”,並實現“六個拓展”:從過去關心少數弱勢群體向關心多數人的公共利益拓展;從物質關心為主向滿足群眾多元需求拓展;從發揮黨員個體作用向發揮團隊影響力拓展;從黨組織一家做向調動社會資源共同做拓展;從麵對麵走訪向構建協調利益關係的機製拓展;從運作活動項目為主向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拓展。
2010年12月,長寧區被中央綜治委確定為全國社會管理創新綜合試點區。社會管理,說到底就是對人的管理。華陽街道以此為契機,不斷提升以人為本、服務為先的理念,充分運用“凝聚力工程”的群眾工作優勢,探索創新社區管理體製機製,在管理中體現服務、在服務中延伸管理,著力解決社會管理難點問題,不斷探索社區區域化綜合管理模式,統籌整合各類資源、動員組織各方力量共同參與社區管理和服務,做到全覆蓋了解人、全過程關心人、全方位凝聚人。創新型社區綜合管理模式的建立符合如下特質:
一、整合資源,提升功能,優化社區綜合管理格局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應著眼於社會治安管理向社會管理綜合治理轉變的趨勢,以信息化為支撐、以社會管理綜合治理為突破,探索長效常態機製,不斷提高基層社會管理效能。
(一)整合資源,完善社區綜合管理共治機製
依托社區(街道)黨工委“1+3”的運作模式,搭建平台、創新載體,從體製內向體製外、從區屬向區域拓展,動員社區單位共同參與社會管理。堅持社區“三會”運作,通過區“凝聚力工程”學會社區分會、社區黨建工作會議和社區代表大會(下設綜合治理、城區管理、社會保障、社會發展四個專業委員會),推進社區各方參與社區“三性”事務,增強各方協同,促進社區共商、共議、共治。完善區域化綜治組織體係,健全“社區、小區、街區”三級網絡。在社區,優化調整社區綜合治理委員會,吸收駐區單位、“兩新”組織作為成員單位,共同維護地區內安全穩定。做實綜治委領導下的社區綜治工作中心。在小區,建立21個居民區綜治工作站,健全“中心—工作站”兩級網絡。在街區,推進綜治工作向樓宇、向商圈拓展。建立樓宇綜治工作點11個。在中山公園商圈探索完善平安創建聯席會議機製,發放商圈平安建設服務手冊,建立商圈平安建設公約,發動商圈單位共同打造平安商圈。
(二)整合平台,促進“五大中心”有效聯動
在係統梳理街道科室職能的基礎上,按照統籌協調、聯動處置的原則,以信息化係統為支撐,建立涵蓋服務協處、監控管理、分析研判、事務協處、應急指揮等主要功能的社區綜合服務管理聯動平台,通過項目“一口式”受理、處置“流程化”規範、人員“預案式”綁定、輿情“科學化”分析,實現社區“三個中心”與黨員服務中心、綜治工作中心之間的有效聯動,推進管理和服務相融、應急和常態並重,提高社區公共服務效能。年內受理問題1345件,已處理1336件,處理率為99.3%,真正做到讓群眾在社會管理創新中有感受、得實惠。
(三)整合職能,著力做實綜治工作中心
將社區綜治工作中心作為社區綜合管理的重要載體,實行實體化運作,做到機構設置上“合”、日常管理上“統”、職能整合上“聯”。一是擴建中心,實現綜治辦、司法所、信訪辦、人口辦、禁毒辦等11個部門、相關協管隊伍和社會組織工作室的集中辦公,並將社區綜合服務管理聯動平台的物理位置設在綜治中心內,突出綜治中心在社區綜合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二是促進整合,按照矛盾聯調、治安聯防、問題聯治、人員聯管、平安聯創的工作目標,不斷完善組織架構,按照功能運作的原則,設立“四室”,即信訪調解室、人口管理室、公共安全室、聯動指揮室,實現對綜治辦、司法所等街道科室、行政執法力量和社會資源的有效整合。三是規範製度。按照業務統籌謀劃、人員統籌管理、經費統籌報批、應急統籌調配的要求,加強規範化建設,建立健全議事例會、首問責任、督查督辦、檢查考核等製度,加強對中心工作隊伍的統一管理和考核,將綜治工作領導責任製、部門責任製和崗位責任製落到實處。
二、服務為先、動態管理,創新社區綜合管理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