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焉知道劉家鎮鎮長名叫劉銘,但並不知道其年齡。
初次見麵,卻發現對方尚未及冠,不免非常驚奇。
隻是初次見麵不好立刻就詢問,於是不由得客套了一下:“哦,閣下居然是漢子宗親耶?不知道是第幾代子嗣?”
劉銘根據族譜回答,劉焉細細算來,驚訝的說到:“如此算來,我還是你族叔來著!”
劉銘見劉焉給了台階,立刻打蛇隨棍上,拱手拜見族叔。
叔侄相認,這話也就好說了不少。
劉焉這廝完全就是好奇寶寶,接下來的時間裏不斷詢問劉銘的情況。劉銘慢慢的都覺得招架不住了,暗道:那麼多話題不說,專門查人戶口算啥意思?!
還好,劉焉還是很有修養的,很快覺得自己唐突了。
於是拱手致歉,笑著對劉銘說到:“賢侄乃是人中龍鳳,族叔不免孟浪了!”
劉銘連忙稱“哪裏哪裏”,兩人又是客套了一番。
對於劉銘的謙虛知禮,劉焉還是很滿意的,要說最大的遺憾,就是劉銘以前尚未讀過書,也沒有一個好的老師,這對他未來的發展會有很大的影響。
不過在沒有老師的情況下,能夠維持這樣的禮儀和學問,也算是不容易了。
劉焉還沒有進入蜀地,野心暫時還沒有爆發出來。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更多的心思是放在宗族上麵的。話又說回來,誰不希望自己後輩裏麵多幾個人才?
仔細考慮了一番,劉焉對劉銘說到:“賢侄可願意讀書?”
劉銘直接懵了,這好好的對話為什麼會引出這個話題來?
隨即想了想,拱手回答到:“治世劉銘自當念書,為大漢治理一方。然如今亂世之象已現,學文不如學武。遠的就不說了,隻說如今十萬黃巾賊北上,身為幽州的一份子,劉銘也希望能夠為幽州,為大漢做點事情。”
劉焉有點失望,不過想想也就釋然了。
劉銘從小沒怎麼念過書,如今十五歲心性已定隻怕也念不下書了。
不過對於他說的話,劉焉還是很感動的。
什麼叫做大漢宗親,劉銘這番話就是最合格的大漢宗親應該說的話!
他很快就想起劉銘麾下貌似還有兩支兵馬,於是開口問道:“聽聞賢侄此番前來,還帶了兩支民團過來?”
劉銘點了點頭,隨即單膝朝著劉焉跪下說到:“侄兒鬥膽,希望叔父可以任命侄兒麾下人馬,擔任此番迎戰黃巾賊的先鋒主力!”
劉焉見劉銘跪下,慌忙將其扶起,然後鄭重對他說到:“先鋒暫且還沒有定下,侄兒想要便給你無妨。”
心中也是無限感慨:所大家都這樣,大漢何愁不寧?!
隨即倒又想起了之前來投奔他的劉備,然後又想起劉備貌似也是中山靖王之後,如此或許還是劉銘那一係的族人也說不定。
隻是嫡係的劉銘在眼前,身為旁係的劉備他也就不怎麼看重了。
轉念一想,對劉銘說到:“賢侄麾下有多少人馬?”
劉銘據實回答,劉焉聽聞隻有六千,又想著民團隻怕比黃巾賊強不了多少。以六千人馬對戰十萬還是太勉強了。
見劉焉一副沉思的樣子,劉銘拱手說到:“族叔莫要擔心,反正侄兒也就是打打先鋒,試試黃巾賊的斤兩。若是對方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一觸即潰的那種,那勞煩族叔本部人馬去和他們打,簡直就是太浪費了。
若對方有點能耐,侄兒不敵自然懂得退回,屆時地方虛實已經探明,叔父徑直安排應戰便是。”
劉焉聽了覺得也很有道理,隻是還是看了看劉銘,對他說到:“你尚未及冠,且還是一鎮鎮長。統軍一事交給你部眾去處理便是,你還是不要親自去前線冒險了!”
意思很明顯:劉銘是文官,而且還沒有成年。行軍打仗什麼的就不要摻和了,那是丘八們的事情。
劉銘聽了的確有點意動,畢竟他相信高順和張飛的能力,也相信他們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完美。自己不過是初出茅廬的小蝦米,跟著上戰場隻能拖累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