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6年初,元宵佳節,在當時被稱為上元節。
這個節日就是在這個時候才開始存在的,如今也被大漢子民所認可。家家戶戶在這一天張燈結彩,難得在夜間集體出遊,倒也別有樂趣。
劉銘那個年頭,華夏人口太多,為了治安……姑且理解為是為了治安,為了構築和諧社會,所以煙花沒了,大部分的城市也取消了燈會。
劉銘的家鄉就是這樣,整個元宵節和普通的節假日沒什麼區別,一點節日的氣氛都沒有。不過大家都忙著賺錢,節日什麼的慢慢的也就忽略了。
也就是到了這一天,看著大家都張燈結彩的,劉銘那塵封的記憶才重新浮現了出來。想想小時候過的元宵節,頓時有種很懷念的感覺。
一念至此,索性把元宵節鬧大一些好了!
煙花是弄不出來了,火藥的應用在這個時代還僅僅是引火的助燃物而已。
但燈謎和元宵好歹也得弄出來!
是了,劉銘說幹就幹,按照記憶裏麵的片段,寫出了大概五十多張謎語。幾個妻妾看了一下,覺得有趣,也幫忙寫了一些,湊足了二百多張。
這些燈謎,集中貼在燈會廣場裏麵的花燈上麵,同時發出懸賞,猜對一道可以得到一百文錢。
實際上真正有能力猜謎的,誰會在乎可以得到多少錢?多個彩頭,無非是多份積極參與的動力罷了。
同時,花費了五千貫的銀錢,緊急招募人手收購稻米和芝麻。
稻米碾碎成米粉,而芝麻則碾成粉狀當芝麻餡。
在入夜前,上百鍋的元宵免費派送,先到先得!
範陽城的百姓,看著雜耍,猜著燈謎,吃著小吃和元宵,樂得不可開交。
直至上元節結束,一百道燈謎還有七十道沒有被猜出來,劉銘沒有故意邀請文人墨客過來參加猜燈謎,有這樣的結果也沒什麼好奇怪的。
不過他麾下的文臣倒是參加了,這種文雅的事情他們自然不會錯過。也正因為他們的參加,燈謎才能夠被猜出三十道,否則能猜出七八道就不錯了。
猜謎過後,吃上一碗熱騰騰的元宵,用紅糖和薑熬煮出來的糖水,頓時讓毛孔全部舒展開來,體內的寒氣頓時全部散去。再吃上幾個香甜可口的元宵,那一刻仿佛就是神仙般的享受。
不過這時代的蔗糖有夠貴的,一千多貫才能夠賣一點點的蔗糖。難怪在中世紀的歐洲,這玩意可以直接換取同等重量的黃金了。
元宵的製作方法,在劉銘的有意推廣下,也傳播了出去。
完整版的,百姓或許沒辦法做出來,但搓個實心湯圓嚼嚼估計也不錯了。世家大族們算是有福了,多了一道甜品可以選擇。
劉銘這邊自然也在享受元宵,一碗大大的元宵,每一個都是一眾妻妾們收工搓出來的成果。吃這玩意,吃的不是口感,而是那一份心意!
也隻有這種手工做出來,不太渾圓的元宵,才有種過元宵節的味道。
那種用機械批量生產的玩意,吃起來根本就是一種零食。
郊外別院的女子們,自然也分到了一批元宵,說是劉銘親自指導製作,送給她們品嚐的,眾女子吃在嘴裏,暖在心裏。隻是不知道經此一鬧,今晚又會有多少人失眠。
整個範陽,最慘的莫過於牢獄裏麵的王珂。
別的犯人經劉銘指示,那還可以得到一碗元宵,哪怕隻有三顆元宵在碗裏。
唯獨王珂,那是什麼都得不到,看著別人吃著熱乎乎的元宵,除了鬱悶還是鬱悶,除了嫉妒還是嫉妒,內心那是滿滿的怨念。
其他犯人也奇怪,這犯人怎麼就沒有元宵吃。向獄卒一打聽,卻是打算強占刺史夫人,還和刺史動手被抓進來的。
好吧,別說同情了,別趁著別人不注意,拉到角落輪流爆菊就不錯了。
其實,若非考慮到王芬的麵子,劉銘打算派人暗示一下這些囚犯的……
遠在冀州的王芬,總算是接到了劉銘的信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