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諸侯的好處(1 / 2)

當諸侯,有著當諸侯的好處。

在確定身份的轉變,同時係統獲得了升級之後,劉銘花費了大量的錢財,招募了將近二十萬村民。其中大部分居住在幽州境內,少數進入草原定居。

在長城外,劉銘這些年也修建了十多個大小的城寨,以此作為據點收攏草原百姓在這裏定居,發展畜牧業和粗加工業。

當然,靠近水源的地方,也稍微發展了一些農業,主要以蔬菜種植為主。輔助林業發展,好歹是讓這些遊牧民族除了放牧以外,多了一些經濟收入。

百姓思定,有了好的經濟來源,沒有誰喜歡逐草放牧。由此也可以看出,草原民族的生活習慣,已經開始發生了改變。

十萬部隊立刻招募完畢,實際上原本額外訓練了一批,稍微轉職一下便是。

充足的武力,也就意味著征服。

幽州全境,不過十多天的功夫,除了遼西和遼東那一部分,其餘的已經完全落入了劉銘的手中。郡守全部更換,駐軍也經過了清洗。

每一個郡的郡治,如今都被係統默認為劉銘的勢力範圍,這意味著可以直接在那裏設置行政中心。每個分村的農田提升至50塊,幽州的糧食問題可以說已經基本得到了解決……唯一的問題,就是行政中心越建越貴,顯然應該是係統限製的一部分。

完成了對幽州全境的奪權工作,劉銘也開始發兵前去接手遼西和遼東的管理權。公孫家直接處於劉氏的兵鋒之下,擺在他們麵前的隻有兩條路,要麼就是投降,要麼就是毀滅!

公孫家,選擇了臣服……

過程沒有那麼簡單,雙方在右北平發生了激戰,當公孫瓚的白馬義從被郭嘉設計的落石計消滅了大半之後,在數萬大軍的包圍下,公孫瓚果斷的選擇了投降。他或許很想逞英雄,但他知道若不投降,劉銘殺的是他全家……

若僅僅是他們一支,死了也就死了。

他卻是很清楚,劉銘不會允許一支龐大的家族存在,所以劉銘會把公孫家全部誅殺,一個不留。族滅可是很可怕的事情,公孫瓚也擔不起這個責任。

投降的結果,就是公孫家被進一步打散,分散到幽州各個地區居住。

在郭嘉和戲誌才的主持下,五個旁係子弟獨立了出來,成為新的家族。這些原本一直被嫡係侵占了大量資源,不得不生活在嫡係的陰影下的旁係家族,難得揚眉吐氣,隻怕以後很難再和嫡係一條心了。

公孫瓚的兵權沒有被奪,但卻換成了劉銘的嫡係軍隊,這批軍隊有著優秀的軍官選拔係統,軍餉的發放也獨立,公孫瓚根本找不到滲透進入的方法。

換言之,他沒辦法控製這支軍隊,隻能夠按照正規程序統領他們。

換言之,他已經淪為了一名徹頭徹尾的將軍,而不是諸侯。在諸侯割據還沒有開始之前,這位諸侯就早早退出了曆史的舞台。

劉銘的大行動沒有隱瞞的意思,不多時已經傳遍了天下。

有人罵他就是一個國難投機者,國難當頭不思進京勤王,卻行同僚相殘之事。一句句誅心的話,無不指出劉銘就是掛著漢室宗親之名,行謀朝篡位之事的逆賊。

有人拍手叫好,高呼劉銘擔任幽州刺史這幾年,幽州風調雨順,人民生活日益安定,州郡也變得越來越繁榮昌盛。偏偏有那麼幾個地方的郡守,名為刺史治下部屬,實則真正的諸侯。特立獨行,對刺史法令不屑一顧,或敷衍了事。

如此不把刺史放在眼裏,無為而治耽誤百姓,甚至窮兵黷武禍害百姓者,若是繼續放任他們這樣下去,這才是對大漢百姓最大的不公!

有人沉默不言,如潁川荀氏等人看著那些人你來我往的爭鬥,隻是微微一笑。是人都看得出,前麵大罵劉銘的,不過是門閥聯盟的那些貨色,目的自然是為了抹黑劉銘;後者則是與劉銘站在同一戰線上的世家聯盟,以及那些由劉銘老班底發展起來的世家在高調稱頌,畢竟他們是主要受益者。

雙方都帶著不可告人的目的在玩輿論戰,實際上都沒有把大漢放在眼裏。

能夠被糊弄的,還是那些不識字的愚民罷了,他們這些高端學者,聽過來笑笑也就罷了,沒必要當真,當真那就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