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大秦的善意(1 / 2)

天下太平,在一場浩大的戰鬥之後必然會有這樣的情況。

曆史上各諸侯也不是每年每天都在打架,他們也會按照農時來作息,甚至也會休息一兩年再發動進攻。隨著領地的擴大,甚至會出現輪換製度。

簡單來說,就是把作為二線的部隊,其實也可以說是一線部隊調到一線戰鬥,同時把原本的一線部隊轉移到二線陣地防守。部隊並不會因為防線調換,就失寵,相反正是因為可以休息一年半載再打,可以有效緩解士卒的厭戰情緒,同時把傷兵的身體養好,疲兵也能夠迅速恢複過來。

這也是,為什麼地盤越大,得到天下的速度就越快,而領地越小,滅亡的速度就越快的原因。小勢力到處都是一線,根本沒有輪休的可能,而且地盤小也意味著能夠征集的部隊也少,於是就更難抵抗大勢力的部隊。

說到底,以少勝多的戰役,永遠都是非常稀少的存在。正因為稀少,所以才有機會成為了傳說。

曹操這邊有資格實行輪休製度,司馬懿姑且也可以,就是人數少一些。劉銘這邊就需要廢話了,萬裏疆域可以招募多少士卒輪換?若是另外一個時空,曹操說不定還要麵對胡人的襲擊,但是在這個時空,隻有劉銘去欺負胡人。

也正是因為要外出探險,要對胡人的土地進行治理,要對陸地接壤國家進行戒備,這一樁樁一件件,拖累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劉銘可以立刻平定天下。

當然,也不是沒人勸過他:“為什麼不平定天下,再慢慢去做這些事情?”

劉銘會這樣回答:“我並非是不想立刻平定天下,隻是正因為知道不能夠立刻平定天下,所以才不得找點別的事情做做,總是沒辦法平複心中的躁動。”

於是又有人問:“為什麼不能夠立刻平定天下?”

劉銘則會這樣回答:“帶著侵占全境為目的的戰鬥,唯一的結果就是對方拚盡全力的抵抗。在這個官本位的年代,諸侯唯一需要對自己和自己的家人負責的年代裏麵,諸侯為了保全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可以讓所有的百姓都投入到戰鬥之中。為了應付這樣的情況,自己這邊卻也不得不加大投入士卒的使用。

最糟糕的是,用計方麵不僅僅有埋伏,還有水淹火攻。都說水火無情,在大火滔天大水漫野的情況下,又有多少百姓可以活下來?

我需要的是一個最大限度保存元氣的大漢,而不是萬裏無人的鬼蜮。故而,以溫水煮青蛙的手段,一步步蠶食,一步步壓榨敵人的底線,進而讓對方一步步放棄手中的利益,直至完成最後的目的。屆時,就算再出現上述的問題,好歹人可以少死幾個。”

這算不算是聖明仁德,隻能說劉銘太重視華夏的人氣了。

初步審計,漢末黃巾起義前,大漢有五千七百萬人左右。但是黃巾起義之後,大漢隻有四千萬左右的人口。至三國歸晉,天下隻有百來萬人口。

那個時候,異族的人口都比華夏的人口要多。華夏人民從多數民族,變成了所謂的少數民族,保守五胡欺壓。若非民族戰士為了保存華夏不斷反抗,或許華夏民族早已成為曆史。

但饒是這樣,經過五胡亂華之後的華夏,不僅多出了很多的少數民族,就連還幸存的華夏人,也不是純種的華夏出品。舉例的說,就算是大唐皇帝李世民他們一家,也混了一些鮮卑的血統。

二戰時期某島國敢說自己代表的是正統,因為他們主要的混血成分就是華夏血統。他們說經曆一次次混血之後的華夏,血統純度還沒有他們的高,所以能夠代表華夏民族正統的是他們,而不是中國人本身。

同時還表示華夏自大清已經亡國,而他們則是幫助華夏恢複正統的友人。實際上,在當時的有識之士普遍對滿清失望的情況下,這種說法很有市場。

可以說當時不少所謂的漢奸,本質上或許他們也曾經是在為中國的出路問題而苦苦探索的愛國人士,隻是他們選錯的方法。

離題了,且回到正文。

諸侯們在休養生息,唯一就是劉銘在不斷對外戰爭。不過或許劉銘麾下的人,都不把這看成是戰爭,而是一場遊戲,一場殺人遊戲。

一方麵是全民修煉,而且還有王牌軍的漢軍。一方麵則是野蠻的,沒有修煉過,而且身體素質也差的可以的蠻夷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