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紹清
筆者有幸參加了2009年全國高考河南省語文學科的網上閱卷工作,在評閱作文的過程中,發現一些考生的作文因偏離題意、文體不明、結構混亂、字數不夠、字體潦草等而失分,甚感惋惜。在此,筆者把作文失分的十二種情況列舉出來,以提醒即將參加高考的同學莫蹈前車之鑒。
一、另起爐灶,宿構為文。
考生根本不管命題人給定的作文材料和寫作要求,將自己事先準備好的一篇文章寫上去。文章內容與命題人要求寫的一點也沾不上邊,閱卷老師“挖空心思”,一點點搜索,也難以找到所寫文章與作文材料或作文命題、話題之間的一絲聯係。這種類型的作文,內容完全離題,一般給5分。
對策:考場作文屬遵命作文,也就是說,考生必須按照命題人的寫作要求去作文,千萬不要對命題人給定的材料或寫作命題、話題置之不理,自己隨意為文。平時多背好的篇章,學習借鑒,不失為一種提高寫作水平的有效方法,但千萬記住:不能把自己平時背的好文章原封不動地移作高考作文,而根本不管命題人所給定的寫作材料或寫作命題、話題等。
二、誤解材料,偏離題意。
考生對所給材料的內容理解偏頗,以致所寫文章的立意偏離了材料的內容。如全國卷I,命題人給的材料是一則寓言故事,要求考生選準角度,明確立意,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有考生僅僅抓住培訓班教練野鴨的那句話“成功的90%來自汗水”,大談成功離不開勤奮;也有考生就動物管理局的做法大談人要全麵發展的重要性,根本不提因人而異,發展特長;還有考生就小狗、小龜學會遊泳,心裏高興,而小兔子和小鬆鼠因學不會遊泳而苦惱,談如何正確看待成敗,不因成功而沾沾自喜,也不因失敗而苦惱鬱悶。這些,都是考生沒有從整體上理解材料,沒有真正理解所給材料的寓意,文章的立意均偏離了所給材料的內涵。這種類型的作文一般得分在30分左右。
對策:古人說,意猶帥也。也就是說,文章的立意是一篇文章的靈魂和統帥。判斷一篇文章的優劣,最關鍵的是要看文章的意立得如何。評卷點專家組的老師明確指出,評判考生作文的優劣,首先看文章的立意。如果考生文章立意錯了,構思謀篇、語言表達等再好,也不起作用了,分數也上不去了。在此,筆者想提醒廣大考生:動筆寫作前一定要認真審讀命題人給定的材料,抓住材料中的關鍵語句,全麵辯證地理解材料的內容,認真揣摩命題人的命題意圖,在文章的立意上一定要準,力爭打中十環。另外,在平時的語文學習中,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全麵理解、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文體不明,不倫不類。
近幾年考生受新概念作文、網絡作文等的影響,在文體上追求新奇怪異,以致在寫作高考作文時,沒有一個明確的文體,寫出來的文章非驢非馬,不倫不類,四不像。如有考生在寫議論文時,引用事例過於煩瑣冗長,不會概括;有考生寫記敘文,編述故事,記敘的要素不齊備;還有考生自創文體,有一考生作文就編了五道選擇題,也沒有題目。文體不明的作文,內容符合題意,得分也不會很高,一般在40分以下。
對策:高考作文,命題人要求考生自選文體,意思是讓考生自主選擇自己擅長的文體,但不等於說不要文體,想怎麼寫都行。新材料作文或思辨性較強的命題、話題作文,比較適宜寫成議論文。議論文普遍受到閱卷老師的青睞,得分相對較高;編述故事,寫記敘文,要具備記敘的要素,內容不要太朦朧,不能給閱卷老師霧中看花之感;寫詩歌,一定要具備詩歌的特征,分行卻無韻味的文字是不被閱卷老師看好的;寫書信,要嚴格按照書信體的格式行文;其他新奇怪異的寫作形式,一般得不到閱卷老師的認可,因為考生過於追求文章的形式而忽略了文章最本質的東西——內容。總之,在文體上,希望考生不要刻意求新求異,返璞歸真為好,一定要寫好常規文體。
四、生拉硬拽,牽強附會。
這類作文主要表現為:一是考生所寫文章內容與所給材料的寓意或話題的內涵沒有關係,結尾處卻生硬地聯係到材料或話題上,這種情況可能是考生寫到最後自己感到寫離題了所采取的一個補救措施;二是考生所舉事例不能證明自己的觀點,卻生拉硬拽,人為地讓論據與論點之間架起橋梁。這種類型的作文一般得分在36分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