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琴鼓爭鳴(1 / 3)

蘇婉坐在橋亭之內,本來因為彭無望的到來而思潮翻湧的心緒奇跡般地平和了下來。她用素手輕拂著琴身,再次感受到了和這具古琴血脈相連的動人滋味,心情也慢慢好轉。她輕叩琴弦,一連串叮咚有致的樂曲翩然而出。

自有琴以來,世間每多動人的傳說,訴說琴韻之美。戰國時代的著名琴家師曠曾留下當階撫琴,玄鶴起舞的美妙故事。餘伯牙鍾子期的傳說更是天下皆知,高山流水成為千古絕唱。後來喜好禮樂的戰國六雄先後被強秦所滅,那些扣動人心的樂譜也就此太半失傳。漢朝蔡邕乃天下聞名的琴師,所著《春遊》等曲,傾倒眾生,後被人稱為蔡氏五弄,最後逝於戰火,不能流傳後世,隻留下《琴操》上的四十多首雜曲讓人依稀能夠窺視大漢之時琴樂之美。晉代的琴家嵇康一曲廣陵散樂動人間,可惜被司馬氏斬首於鬧市,廣陵散從此成為絕響。有隋以來,琴藝曆劫而重生,無論是在江湖之中,或是在朝堂之上,皆有琴音回響。隋代琴曲吸收前人創曲特點,又有自己的提升,琴曲極盡曲折婉轉,音韻之華麗,可以稱為空前絕後。

蘇婉所習之琴曲,大多來自從隋朝的宮廷流入民間的樂曲。而她更是對這些極盡美妙的琴曲作了自己的發揮而演繹,去蕪存菁,創造出了更加燦爛動人的優美旋律。

隻見她素手飛揚,宛如一對穿花蝴蝶,在古琴上來回飛舞,琴韻迤邐而出,忽而婉轉悠揚,忽而幽怨嗚咽,忽而高昂如鶴鳴,忽而低回如夜鳥低吟,琴音反反複複,曲折變化,一浪又一浪,回旋蕩漾,令人仿佛置身於杏花飛雨的六月天,落英繽紛,流雲如絮,碧水河邊,樓台亭畔,看見一位嫵媚佳人臨波而立,美目流盼,若即若離,素袖一展,便要淩波而去。

音韻連綿不絕,如泣如訴,忽而急密如雨打芭蕉,忽而悠長如長虹橫波,忽而一陣泛音如歌,令人柔腸百轉,一如深閨佳麗曼妙的風姿,忽而一陣劃弦,音帶沙啞而婉轉淒愴,使人無不動容落淚。

一曲完了,琴音繞梁不絕,令人屏息靜氣,生恐錯過一絲一毫的餘韻。

良久良久,簪花樓內才爆出一陣熱烈到幾乎將屋頂掀翻的掌聲和讚歎之聲。

「妙極妙極!」杜大人擊節長歎,「如此妙音,可稱當世無雙,杜某何幸,竟可聞此仙樂。」

「好啊!」秦將軍狂喜道,「這曲琴音當可比古之高山流水,令人顛倒迷醉。」

一時之間,眾人紛紛交相稱讚,激賞之語此起彼伏,絡繹不絕。

蘇婉撫琴良久,終於緩緩歎了一口氣。她從小浸淫琴藝,從漢晉隋流傳下來的琴曲開始,十數年苦心鑽研,創出自己迤邐多姿的琴風,直到十八歲琴藝大成,從此名聞天下,令眾生傾倒。而這兩年來,她不斷試圖嚐試新曲,意圖突破自己固有的琴風,在琴藝之上更進一層樓,可惜雖然多方嚐試,但是仍然無法作出一番飛躍。

所以她非常重視每一次開閣獻藝的機會,希望在一眾來自各方的風雲人物身上,得到新的啟發提示。上一次獻藝,出了一位天下第一公子連鋒,一番暢談令她頗有所得,但是也沒有什麼進一步的見解。而今日雖然冠蓋雲集,但是人人隻被琴音顛倒,而沒有人能夠有哪怕是一點點的建議。

蘇婉隻感到一陣清寒的孤寂,仿佛一個寂寞的歌者,吟唱於一群天聾地啞的人群之中。

「難道,我的琴藝已經到了盡頭?」

這時,她忽然看到一個人,不但沒有和周圍的人一樣擊節讚歎,反而緊皺雙眉,默然不語。這時她數年開閣獻藝以來從未見過的。

蘇婉不但沒有感到一絲不快,反而從心底升起希望,她連忙向這個人望去,卻發現這個人就是剛才苦苦勸自己退出青樓的彭無望。雖然本來升起的希望黯淡了下來,但是蘇婉還是抱持著一絲希冀,朗聲問道:「這位公子,請問你認為我的琴曲如何?」

彭無望這才猛地一驚,抬起頭來。

原來,剛才,他恍恍惚惚,隻想著司徒念情如果不出青樓,已經在九泉之下的司徒伯仁將會多麼難過傷心。滿耳的琴音,隻是讓他更加厭倦和難受。

仿佛之間,他似乎看到了司徒伯仁在與蜀山寨的激戰之中,渾身披箭,仍然力戰不休的樣子。他幾乎可以想象當時司徒伯伯緩緩倒下時眼裏的一絲遺憾。「司徒伯伯一生為了彭門鏢局的振興而耗盡心血,而我又能為他做些什麼。」彭無望痛心地想著。

「公子!」蘇婉又提高了聲音叫了一次。所有人的目光又一次重重疊疊地落在彭無望身上。

彭無望茫然望著她,良久才說:「姑娘,你這琴曲,軟綿綿的,也沒什麼意思。」

「軟綿綿?」蘇婉失笑了一聲,這可是她平生聽到的評價之中最特別的一個。

「喂!」一旁的貴介公子又一次大聲說道,「你不懂就別胡說八道,你懂不懂什麼是音律?這麼優雅的琴聲,你竟然隻得軟綿綿這一句?」

彭無望眉頭一豎,道:「我哪裏說錯了,這琴曲軟綿綿的,就算是龍精虎猛的一條漢子,聽多了也要攤作一團爛泥,不聽也罷。」此話一出,一口氣將這裏麵幾乎所有的聽眾都得罪遍了。當時就有幾十個看起來有頭有臉的大人物拍案而起,就要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