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指揮以及各級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的現象出現。從我在構思這種管理模式的時候,我就想到了這一點。除了不斷的想方設法提高部隊的各種軍事素養,以及在部隊的心態上不斷的調整之外。對高級幹部的培養上,尤其注重這些方麵。”
“對於他們在戰略眼光上,我的要求一向都是走一步、看三步。不斷再三提醒他們,在戰場上一定要有全局觀。不要眼睛隻盯著眼前的那盤菜,無論哪個方麵,都要盡可能的從全局通盤考慮。”
“戰場如棋局,眼光不遠,就無法掌握真正的戰略主動權。作為一名高級指揮員,沒有養成獨立作戰能力,如果事事都依靠上級的決心和部署才能作戰,那麼就是我們這支軍隊的悲哀。這樣的軍隊隻能被動防禦,是永遠無法打進攻作戰的。”
“他杜開山雖說沒有掛上兵團司令官的職務,但是實際上是眼下抗聯僅有的,負責戰略方向指揮的五名兵團一級指揮員。眼光這麼狹窄,視線的距離這麼短,他還能不能擔起上級賦予他們的責任和重擔,這一點我看我要重新考慮一下了。”
楊震的這番話落下,兩位老總這才明白他為什麼如此的動怒。也才知道楊震在看重指揮員的能力同時,也更看重指揮員的眼光,能不能擔負起戰略方向指揮的職責。他最在意他的部下,對於戰局以及未來走向的整體分析和判斷。
也就是一個高級軍事指揮員,能不能根據戰場的變化和發展,牢牢把握住戰局變化的脈搏,以及要有相應的全局觀。而不是他糾結於某一個單一戰場,是不是出現某些判斷上的失誤。他的怒氣是對於自己的愛將在後續作戰期間,將戰略的重點擺錯了方向而產生的怒氣。
說實在的,這個杜開山老總還是很喜歡的。膽子大、點子也多,對新戰術的接受效率和速度,也是出類拔萃的。看著有一股子衝勁,敢打也敢拚。抗聯的所有高級指揮員,老總最喜歡的就是陳翰章與這個杜開山。
觀察此次戰役,除了這段時間出現了一些不算大的問題之外。整個戰役指揮,從整體上來看,還是相當不錯的。小的瑕疵自然有一些,但在大局的把握上,對機械化合成作戰指揮上,卻是相當的出色。
無論是穿插、分割、合圍,還是長途奔襲、防禦作戰,鉗製一路、打一路的一係列戰術運動,打的是相當的出色。尤其是對坦克和機械化運用相當的精彩,絲毫不見拖泥帶水的地方。該果斷的時候,從來沒有手軟的時候。
滄州沒有完成對二十二師團合圍,根子除了有些麻痹大意之外,滄州的特殊地形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滄州這裏到處都是鹽堿地,冬季的凍土層基本沒有。坦克一碾壓到處都是泥潭,也限製了抗聯的機械化部隊行動。
而日軍本身輕裝步兵的行軍能力極強,又專門采取了相對應的戰術。讓二十二師團一部分跑掉,倒也不能說完全是杜開山的責任。畢竟這裏獨特的地形特點,杜開山還是很不熟悉。對哪裏是不適合坦克、機械化部隊運動的鹽堿地還沒有做到了如指掌。出現點問題,也並非與是他有意的。
至於德州,雖說二十二師團殘部抵達德州。援軍增援的一個師團,也進入了德州城內。但是兩個師團,一個在空襲之中整體實力受損,不經過修整短時間已經無力應戰。一個兵力丟掉了三分之一,已經無力在擔負任何大規模的作戰行動。
這兩個師團即便已經撤進了德州,也不過是坐困孤城而已。即便是加上原有的部分兵力,但總實力也最多隻有一個師團。而在他們的周邊,除了抗聯的幾個師之外,還有渤海軍區主力以及山東軍區一部。
日軍在此戰之中,損失的兵力太多了,單就任何一個單獨戰場,已經很難湊出足夠的兵力。抗聯南下部隊不主動出擊,德州城內的日軍恐怕已經謝天謝地,哪裏還敢主動出擊?除非日軍能在最短的時間之內,找到相當數量的援軍。實際上整個德州戰場,在短時間之內基本無戰事。
同時眼下冀魯豫區也已經無大股日軍,剩餘的少量日偽軍,也不可能與他們這麼大一支部隊抗衡。如果能盡快的徹底收複冀魯豫區,那麼麵對日軍的反撲,至少在中線防禦縱深會大的多。
與冀魯邊區戰場,也可以連成一體。如果能在短時間之內,收複冀魯豫地區大部分地區,百利而無一害。再加上他們都是機械化部隊,行動速度快,可以在最短的時間拿下整個冀魯豫地區。
估計也正是出於這些考慮,杜開山才敢以一個師鉗製,不,應該是向德州示威,逼迫德州的日軍閉城死守不敢出城應戰,以爭取一定的時間,先解決其他方向的後顧之憂。為迎接日軍可能存在的全麵反撲,做好戰略上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