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提升做人的高度(1)(2 / 3)

人們驚奇地望著他,不知道他要做出什麼舉動。

這時兩位工作人員抬著一個大鐵錘放在老者的麵前。主持人對觀眾說:請兩位身體強壯的人到台上來。好多年輕人站起來,轉眼間已有兩名動作快的跑到台上。

老人這時開口和他們講規則,請他們用這個大鐵錘,去敲打那個吊著的鐵球,直到把它蕩起來。

一個年輕人搶著拿起鐵錘,拉開架勢,掄起大錘,全力向那吊著的鐵球砸去,一聲震耳的響聲,那吊球動也沒動。他就用大鐵錘接二連三地砸向吊球,很快他就氣喘籲籲。

另一個人也不示弱,接過大鐵錘把吊球打得叮當響,可是鐵球仍舊一動不動。

台下逐漸沒了呐喊聲,觀眾好像認定那是沒用的,就等著老人作出什麼解釋。

會場恢複了平靜,老人從上衣口袋裏掏出一個小錘,然後認真地麵對著那個巨大的鐵球。他用小錘對著鐵球“咚”的敲了一下,然後停頓一下,再一次用小錘“咚”的敲了一下。人們奇怪地看著,老人就那樣“咚”的敲一下,然後停頓一下,持續地做。

10分鍾過去了,20分鍾過去了,會場早已開始騷動,有的人幹脆叫罵起來,人們用各種聲音和動作發泄著他們的不滿。老人仍然一小錘一小錘地敲著,好像根本沒有聽見人們在喊叫什麼。人們開始憤然離去,會場上出現了大塊大塊的空缺。留下來的人們好像也喊累了,會場漸漸地安靜下來。

大概在老人進行到40分鍾的時候,坐在前麵的一個婦女突然尖叫一聲:“球動了!”刹時間會場立即鴉雀無聲,人們聚精會神地看著那個鐵球。那球以很小的擺度動了起來,不仔細看很難察覺。老人仍舊一小錘一小錘地敲著,人們好像都聽到了那小錘敲打吊球的聲響。吊球在老人一錘一錘的敲打中越蕩越高,拉動著那個鐵架子“哐哐”作響,它的巨大威力強烈地震撼著在場的每一個人。終於,場上爆發出一陣陣熱烈的掌聲。在掌聲中,老人轉過身來,慢慢地把那把小錘揣進兜裏。

老人開口講話了,他隻說了一句話:在成功的道路上,如果你沒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來,那麼,你隻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麵對失敗。

很多的人以為成功很難,成功要付出太多、成功會很痛苦,就不去想,也不去追求。那是不是不成功就很舒服、很自在、很瀟灑了?當然不是,事實上,不成功才真的更難。如果你不能成功,你必須學會去麵對失敗。生活在貧困線上的人麵對的是吃飯、挨凍、生存這樣的大事,這是涉及生死存亡的大事,他們的心理壓力會小嗎?他們甚至可以用健康、犯罪甚至用生命去拚,隻是為了換取生活中最基本的需要。他們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他們又何以輕鬆呢?

人生在世,誰都期望有所成就,但追求成功就必然經曆挫折與失敗。尤其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機會增多,風險也隨之增多,失敗的概率也隨之增加了。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打破害怕失敗的枷鎖,用一顆平常心和足夠的耐心來接受和麵對失敗!

隻要你能保持平常心和耐心,失敗也會在你麵前低頭的。

擺正自己的心態,沙漠裏也能找到星星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位名叫瑪莉的婦女隨她的軍官丈夫駐防在北非的埃及,住在靠近沙漠的營地裏,軍營的條件是很差的。

他們居住的木屋總是悶熱難當,連陰涼一點的地方氣溫也在30度以上,狂風裹挾著沙土總是呼呼地吹個不停。軍營裏沒有幾個家屬,周圍住的又全是不懂英語的土著居民,生活毫無色彩,日子實在難熬。

而且丈夫經常要出去執行各種各樣的任務,這讓一個人在家的瑪莉總是感到非常寂寞。她給遠在祖國的父親寫信傾訴,多少流露出要回家的意思。父親的回信很快就收到了,信中寫了這麼一句話:“有兩名罪犯從監獄裏眺望窗外,一個看到的是高牆和鐵窗,一個看到的是月亮和星星。”

瑪莉拿著父親的信看了又看,想了又想,覺得父親說的很對。“好吧。”她振作起精神,“我這就找星星和月亮去。”於是她走到屋外,和鄰近的土著黑人交朋友,並請他們教她烹飪當地的食品,用泥土做成陶器。交往的開始是有些艱難的,但他們很快就熱情地接受了她,瑪莉也開始融入當地人的生活之中,並且一步一步地迷上了這裏的風土人情。不久之後,瑪莉還開始研究起了曾經讓自己無比厭煩的沙漠。很快,沙漠在她眼中成了神奇迷人的地方。她經常請土著朋友們引路深入沙漠的深處,聽當地人講沙漠的特點,還讓遠在倫敦的親友幫她寄來了當時能找到的關於沙漠的所有著作,她都認真地閱讀。而且她還將她對沙漠取得的點滴知識都寫進了自己的日記,她的生活因此變得充實,甚至有些忙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