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背對著整個世界,整個世界也會背對著你。命運是不可改變的,可改變的隻是我們對命運的態度。隻要我們能夠以恰當的態度對待命運,命運也就不是那麼可怕的東西了。
一位年輕人的父母突然病故,他自己也失了業。麵對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他陷入了極度的痛苦之中,便想跳河自殺。一位盲人從河邊經過,手中的竹竿碰到了這位欲跳河的年輕人。
盲人問他為什麼要自殺時,他說:“我覺得眼前一片黑暗,看不到一點光明。”
盲人勸導他說:“其實你實在太傻了。黑夜再長,可你總能看到太陽出來的時候;冬天再冷,可你總能看見春天花開的樣子;生活再苦再累,可你總能有笑的那一刻,至少感傷時你可以哭。可我什麼都看不到,一直生活在又長又冷的黑夜中,甚至欲哭無淚。可我一直告誡自己,一定要活下去,好好地活下去,因為我熱愛光明。難道你不覺得,你比我幸福快樂得多嗎?但你有沒有我堅強呢?”
年輕人感歎道:“真得好好謝謝你,是你給我帶來了光明。你真是個光明的天使。”
真正的光明,是在人的心中。是取決於人們對生活的熱愛,思想的堅強。
真正的光明,是燃燒在人心頭的火炬,它是對人生的一種熱愛,對生命的一種希冀。
真正擊倒你的,隻有你自己。不要輕易就悲觀失望:看不到光明,是因為你自己閉上了眼睛。
放棄絕望的思想,換一個角度想問題,就會豁達起來,發現原來什麼都沒變:陽光依舊照耀著你,月光仍然撫愛著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世事風雲變幻
大家都非常熟悉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的千古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它體現了他的博大胸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中國的傳統儒家思想,講究無為心態,是一種思想境界,是古代修身的要求。這句話的外在意思是不因為物(財物、外物)的豐富、富有而驕傲和狂喜,也不因為個人的失意潦倒而悲傷。無論麵對失敗還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種恒定淡然的心態,不因一時的成功和失敗而妄自菲薄,無論何時都保持一種豁達淡然的心態,也就是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日常事物。請不要誤解,這裏所說的平常心是一種行動,而不是空洞的一種無所謂的心態。
“不以物喜”:“物”是指結果,指的是你現在已經得到的東西,可能是金錢、房車,可能是職位、權力,也就是名和利。這個世界越來越以結果為導向的社會,個人的成就越來越與客觀得到的名和利直接掛鉤,而非主觀自我欣賞之類。你對社會的貢獻價值會直接與你得到的名利掛鉤,當然不排除你運氣很好。這些“物”往往是你現在的財富、成就,是對你過去的價值承認。所以,現在我們就比較容易理解“不以物喜”這句話了。得到的已經得到了,人的滿足感、成就感基本來自於剛剛獲得的財富增加,名利增加,也就是增量部分才能給你實在的好感受;若是沒有了增量,那麼人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就會日漸減少。所以有句話就叫做“時過境遷”,指的就是隨著時間的走動,心境就會隨之變遷。所以,用辯證的眼光來看,現在的財富和名利是對你過去價值的承認,也是未來的起點。人需要始終保持一顆迎接未來的心。所以,很重要的一點是,人隻要活著,在任何時候都別把自己太當回事,不管你覺得自己是多麼厲害的技術人員也好,銷售冠軍也好,管理奇才也好,戰略高手也好,保持一顆平常心是最重要的。路還很長,更多的機會和挑戰還在我們的前頭。如果我們隻會欣賞現在的“物”,那麼我們就可能失去更美好的未來。
“不以己悲”:人隻要活著,在任何時候都別把自己不當回事,也就是不要妄自菲薄,被所謂的權威、所謂的成功者、所謂的領導者蒙蔽你的雙眼,無謂地判定自己的弱小和無能。每個人在看到自己弱點或是失敗的時候往往都會很沮喪,甚至帶著消極的情緒,這樣就完全限製了自己的潛力和發展機會,完全埋沒了自己,是不值得的。每個人都需要建立起自己堅強的發展係統,在自己的職業發展中不斷努力,不斷挑戰未來的可能性,公司的發展同樣也是如此。做人千萬不要看不起自己。對於每個人來說對待自己的未來都需要抱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態,那就很好了。
人的一生麵臨太多得失,所謂“得失”,也許真的有得必有失;所謂“舍得”,也許真的先舍才有得!現實生活和工作中難免會有種種近期效益的誘惑,這種時候人很容易患得患失,所以必須追問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怎樣才能跟夢想靠得更近。放棄,也許是為了另一種堅持。人生有夢,但築夢要踏實,一步一個腳印。能知道要什麼,能夠做到什麼,不可能做到什麼就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