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提升做人的高度(4)(1 / 3)

快樂是一種積極的正麵情緒,可能人人都想獲得快樂,但究竟快樂在哪裏呢?很多人卻並不知曉。其實,快樂就在我們心裏。

遇上了天災,村民們焦慮不安,悶悶不樂。村長召喚來一位精壯的小夥子,吩咐道:“聽說終南山一帶出產一種快樂藤,凡得此藤者,皆快樂永遠、不知煩惱,你快去采吧!”備足幹糧,配齊鞍轡,小夥子策馬揚鞭,一路風塵朝終南山飛馳而去。

在水草豐沛的終南山,小夥子發現一處藤蘿纏繞的小屋,一位老師傅正不辭勞苦地工作著。他衣食簡單,但仍然麵掛喜色、不知疲倦。小夥子畢恭畢敬上前詢問:

“師傅,這些藤蘿能使您快樂嗎?”

“當然。”

“可以送些給我嗎?”

“當然。不過快樂不能僅憑借幾株藤蘿,關鍵是要具備快樂的根。”

“埋在泥土中的根嗎?”

“不,埋在心中的根。”老師傅說。

快樂既不需要依靠他人,也完全不必去借助外物,如果你把自己的心全部放到家人和工作、事業上,你的情緒就會完全被外物控製,這就失去了自我的愉悅。如果你把自己束縛在社會複雜的錢權關係之中,那你的錯誤世界觀會導致快樂煙消雲散。快樂就是藏在心中的根,隻要能找到自己的根,並讓它生長發芽,那麼你就會是一個快樂的人。

快樂就藏在我們心中,如果舍棄了藏在心中的快樂藤,那就等於舍棄了你自己,把自己交給了悲傷,讓別人左右了你的情感。快樂就在我們身邊,一定要抓住快樂,做一個快樂的人。

快樂的鑰匙在自己手中

著名專欄作家哈理斯和朋友在報攤上買報紙,那朋友禮貌地對報販說了聲謝謝,但報販卻冷口冷臉,沒發一言。

“這家夥態度很差,是不是?”他們繼續前行時,哈理斯問道。“他每天晚上都是這樣的,”朋友說。“那麼你為什麼還是對他那麼客氣?”哈理斯問他。

朋友答道:“為什麼我要讓他決定我的行為?”

一個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樂鑰匙,他不期待別人使他快樂,反而能將快樂與幸福帶給別人。

每人心中都有把“快樂的鑰匙”,但我們卻常在不知不覺中把它交給別人掌管。

一位女士抱怨道:“我活得很不快樂,因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樂的鑰匙放在先生手裏。一位媽媽說:“我的孩子不聽話,叫我很生氣!”她把鑰匙交在孩子手中。

男人可能說:“上司不賞識我,所以我情緒低落。”這把快樂鑰匙又被塞在老板手裏。

婆婆說:“我的媳婦不孝順,我真命苦!”

年輕人從文具店走出來說:“那位老板服務態度惡劣,把我氣炸了!”

這些人都作了相同的決定,就是讓別人來控製他們的心情。

當我們容許別人掌控我們的情緒時,我們便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對現況無能為力,抱怨與憤怒成為我們唯一的選擇。我們開始怪罪他人,並且傳達一個訊息:“我這樣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為我的痛苦負責!”

此時,我們就把一重大的責任托給周圍的人,即要求他們使我們快樂。我們似乎承認自己無法掌控自己,隻能可憐地任人擺布。

這樣的人使別人不喜歡接近,甚至望而生畏。

但一個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他不期待別人使他快樂,反而能將快樂與幸福帶給別人。他的情緒穩定,對自己負責,和他在一起是種享受,而不是壓力。

你的鑰匙在哪裏?在別人手中嗎?快去把它拿回來吧!我們的情緒並不能由別人掌控,快樂的鑰匙永遠屬於我們自己。

也許有人會問,你說全世界充滿歡樂,難道人生之中就沒有痛苦的荊棘和不幸的泥淖嗎?有。快樂是一種角度,遇到不幸時,換一個角度看,痛苦的酒糟可能釀製出快樂的甘醴。用欣喜的心情看,世界風和日麗;若用悲涼的眼瞳看待世界,可能隻剩下愁雲慘霧。悲觀的人心情一直潮濕,樂觀的人心情永遠明媚。“樂觀”一詞,說出一種很質樸的快樂方式——從“快樂”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古人說,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今人說,失敗乃成功之母。用樂觀的態度去麵對一切,苦中也有樂。況且,快樂的種子很多是從痛苦的土壤中孕育出的。

同樣給一座荒山,悲觀者回答:修一座墳塋;樂觀者反駁:種滿山綠樹。

麵對痛苦,一般人會泥足深陷,隻有少部分人“強作歡顏”,極少有人能夠達到“苦中作樂”乃至“以苦為樂”的人生境界。台灣漫畫家蔡誌忠的一段話頗有哲理:被針刺到手時,你的快樂是沒有刺到眼睛。我認為,如果一個人能忘記手上的痛,想到眼睛沒有被刺瞎的慶幸,早該破涕為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