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樂無二境,迷悟非兩心”,婦人學會了心往好處想,所以離開人世前仍能感到一絲幸福,快樂地合上雙眼,相信她死後能進入天堂;如果她仍像以前一樣,一味想死,那隻能是痛苦地離開人世。
感恩不純粹是一種心理安慰,也不是對現實的逃避,更不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感恩,是一種歌唱生活的方式,它來自對生活的熱愛與希望。
對生活時時懷有一份感恩的心情,則能使自己永遠保持健康的心態、完美的人格和進取的信念。
感恩,親情溫暖你的一生
親情是世界上最彌足珍貴的一種感情,是每個人從一出生就感覺到的情感。在父母的細心嗬護之中,我們成長起來。很多時候,我們感覺到親情的溫暖。如果有兄弟姐妹的話,這種感覺或許更直接一些,因為他們和你的心理更接近一些。
家庭是親情關係,出於真情實感的家庭關係是最穩固的。盡到一個成員應盡的義務而做到“心安”,就能享受到最大的快樂。
親情,這個充滿溫馨、甜蜜的字眼,讓人歡喜,倍感親切。然而,眼下這個字眼卻時不時讓人覺得煩心和沉重。
沒錯,親情是生活的雨露和陽光。當我們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是父母用親情和深愛哺育我們長大;當我們遇到挫折的時候,是親情的溫暖情懷給我們安慰和新的自信。毫無疑問,正是因為在生活中有了親情,溫暖才時時環繞著我們;正是因為在生活中有了親情,我們的心靈才有了寄托和歸宿。
父母、子女之間的真情的愛,是一種天賦稟性。這裏沒有絲毫的虛假與功利打算。孔子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就是出於真情實感,具有超曆史的永久價值。如同孟子所說,“幼而知愛其親,長而知敬其兄”,並不需要特別的灌輸與教育,是自然而然具有的,隻要加以保護、培養就能夠“擴充”。這就是儒家家庭倫理的基礎。
親情源於血緣,血緣凝就親情。在人世間,依賴血緣紐帶,常常演繹出一個個可歌可泣、亦喜亦悲的親情故事。
這就是親情,這就是人世間至善至美的親情。它在那牽腸掛肚的惦記中,在那聖潔無私的嗬護中,在那無怨無悔的奉獻中。擁有這樣的親情,會使我們的風雨人生變得風光怡人,使多舛的世界充滿溫馨。
親情,與生俱來。歲月的洗禮,會體現親情的濃淡;物欲的考驗,會證明親情的真假。要懂得感恩親情,不要讓親情從你的心靈中走開,那樣會讓你的生活失去一份溫暖。
每一個人成長起來的家庭,是塑造一個人的品格的第一所而且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學校。正是在家庭中,在父母的關愛中,每個人受到他最好的或者是最壞的道德熏陶,因為正是在家庭中,他接受了貫穿其一生、直到生命結束才會放棄的行為準則。
在你的童年時期,心靈的大門毫無遮掩地敞開著,時時準備接納新鮮事物。這時,你不僅接受能力強,而且記憶力強。少年學的,好比石上刻的。據說,斯科特在學會讀書寫字之前,通過他母親和祖母的朗誦,便已對民族文學如癡如醉。童年就像一麵鏡子,在日後的生活中反射著最早進入他生活的東西。第一次在孩子生活中出現的事情往往會影響其一生。第一次喜悅、第一次悲傷、第一次成功、第一次失敗、第一次輝煌、第一次災難……構成了人一生的一種生活背景。
與此同時,品格也經受著錘煉,也在不斷進步——性情、意誌和習慣——這些都是日後幸福生活的依托。
我們可以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其實,人們對於生活的很多理解、很多原則,是來自父母,父母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三毛說:“家就是一個人在點著一盞燈等你。”
當你受傷的時候,當你孤立無助的時候,當你一無所有的時候,別忘了,回家吧,家會輕輕撫平你的創傷,家會用真情溫暖你孤獨的心。漂泊良久,你會發現,唯有家才是你最忠實的港灣,唯有家才是你可以停靠的碼頭。
屋簷雖低,門檻依舊,不管你是衣錦還鄉,還是失魂落魄蓬頭垢麵而歸,家的門永遠為你敞開著。歲歲年年,年年歲歲,無論春夏還是秋冬,家永遠執著地為你抵擋外來的風風雨雨,為你撐起一柄愛的巨傘。
我們從出生到老去,誰能離得開家的懷抱?誰能掙得脫家那永遠不變的熾熱情懷?小時候,家是母親。長大了,家是父親,子女就是被父親從鳥籠中放飛的卻又被緊緊牽掛的那隻雛鷹,脆弱又堅強,翅雖稚嫩但充滿著崇高的理想。結婚後,家是愛人那溫情脈脈的眼神,家是孩子那甜甜的醉人的吻。再往後,家是子孫繞膝的天倫之樂,是風雨同舟幾十載的老伴的嘮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