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常見原因;

②鑒別診斷。

二十九、淋巴結腫大

①常見原因;

②淺表淋巴結的觸診內容;

③淋巴結腫大的臨床意義。

三十、紫癜

①常見原因;

②臨床特點。

三十一、脾腫大

①常見原因;

②脾腫大的測量方法;

③脾腫大的分度。

三十二、尿路刺激征

①概念;

②臨床意義。

三十三、排尿異常

多尿、少尿、無尿的概念及臨床意義。

三十四、血尿

①概念;

②常見原因。

三十五、腦膜刺激征④檢查方法;

②臨床意義。

三十六、錐體束征

①檢查方法;

②臨床意義。

三十七、頭痛

①常見原因;

②臨床特點和臨床意義。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發熱

1.概念

當機體在致熱源作用下或各種原因引起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導致體溫升高超出正常範圍,稱為發熱。

2.常見原因

引起發熱的原因甚多,臨床上通常分為感染性發熱與非感染性發熱麗大類。以前者多見。

(1)感染性發熱

各種病原體如病毒、立克次體、細菌、螺旋體,真菌、寄生蟲等引起感染,無論是急性還是慢性,局部性還是全身性,均可引起發熱。

(2)非感染性發熱

①無菌性壞死物質的吸收。②抗原—抗體反應。③內分泌與代謝障礙。④皮膚散熱減少。⑤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失常。⑥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3.發熱分度

以口腔溫度為標準,可將發熱程度分為:

①低熱:體溫為37.5,38℃;

②中度發熱:體溫為38.1.39。C;

③高熱:體溫為39.1~41℃:

④超高熱:體溫為41℃以上。

4.常見熱型及臨床意義

是指發熱時的體溫曲線類型,在臨床病例的診斷和鑒別診斷中有重要參考意義。

①稽留熱。是指體溫明顯升高達39~40qC以上,24小時內體溫波動相差不超過1℃,常見於傷寒、大葉性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恙蟲病等的症狀明顯期。

②弛張熱。是指24小時內體溫波動相差超過2。C,但最低點未達正常水平的體溫曲線類型,常見於傷寒的緩解期、敗血症、風濕熱、細菌性肝膿腫等。

③間歇熱。體溫驟然升達高峰,持續數小時,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無熱期可持續1天至數天,如此高熱期與無熱期反複交替出現,見於瘧疾、急性腎盂腎炎等。

④回歸熱。是指高熱持續數日後自行消退,但數日後又再出現的體溫曲線類型,可見於回歸熱、霍奇金病等。

⑤波狀熱。是指體溫逐漸上升達39℃或以上,發熱數日後逐漸下降,數日後又再發熱數日的熱型,可見於布魯菌病等。

⑥不規則熱。是指發熱病人體溫曲線無一定規律的熱型,可見於結核病、風濕熱、支氣管肺炎、流行性感冒、敗血症、癌性發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