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互敬互愛寬以待人(2)(1 / 3)

歐陽修與王安石互敬互愛

講友誼而不無原則地隨和,明是非又不影響情誼。

——中國諺語

歐陽修和王安石都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當初王安石考中進士以後,在揚州任職,此時歐陽修已名滿天下,在京城開封任龍圖閣學士。

一天,王安石的好朋友曾鞏帶著他的幾篇文稿向歐陽修推薦。盡管王安石和歐陽修的地位身份相差非常懸殊,但歐陽修對這位青年的文稿還是非常賞識。他把這些著作收在編錄佳作的《文林》裏,向社會推薦。又通過曾鞏關照王安石,要他的思路再開放一些,不要生造詞語,力戒模仿。

王安石被調京任職以後,這兩位朋友才得見麵。歐陽修在高興之餘,寫了首七律《贈介甫》(王安石字介甫),說自己雖雄心尚在,但年紀已大,力不從心了。希望王安石刻苦努力,寫出超過前人的文章來。隨後王安石也寫了首《奉酬永叔見贈》的七律詩回贈,感謝歐陽修的關懷和禮遇,表示絕不辜負期望。

兩人的友誼一直持續到晚年,並經受住了政見不一的嚴峻考驗。王安石執政時推行新法,歐陽修不讚同,經常發生激烈的爭論。但歐陽修卻一直愛護著王安石,王安石一直很尊敬歐陽修。歐陽修去世,王安石親自撰寫祭文,表達自己沉痛悼念之情。

講友誼而不無原則地隨和,明是非又不影響情誼,這是多麼難得呀!

宋仁宗與遼道宗互敬互愛

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李陵

一部宋遼交往史,並非總是刀光劍影,你征我伐,也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兩朝相安無事、禮尚往來。甚至兩朝之間,也不乏友情。值得一提的是宋仁宗趙禎與遼道宗耶律洪基之間的友好關係。

耶律洪基當太子時,因仰慕宋朝的山川、風土、人物、文化,有一年混在遼朝使團中悄悄進入宋朝境內前往宋都汴京。宋朝邊防的雄州守將認出了耶律洪基,忙把這個情況逐級報告了上去。宋仁宗得報,很重視遼朝太子的來訪,特地將耶律洪基接到皇宮中,與皇後一起熱情款待了他。臨別,宋仁宗還懇切地對耶律洪基說:“吾與汝一家也,異日唯盟好是念,唯生靈是愛。”使得年輕的耶律洪基十分感動。

至和二年(1055),遼朝的興宗皇帝去世,耶律洪基繼位,是為遼道宗。遼道宗登基不久,就派使臣向宋朝表示:希望得到宋仁宗的畫像。宋朝的一些大臣懷疑遼朝不懷好意,是想用“厭勝之術”即巫術來咒害宋仁宗,因而反對向遼朝贈送畫像,宋仁宗卻有把握地說:“必不然。”欣然派遣禦史中丞張升赴遼贈送自己的畫像。張升到達遼朝都城燕京時,遼道宗親自排列儀仗出宮,隆重地迎接宋仁宗的畫像。

嘉慶八年(1063),宋仁宗逝世。當宋朝使者把噩耗報告遼道宗後,遼道宗悲痛得掉下淚來,他拉著宋朝使者的手感慨地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為了悼念宋仁宗,遼道宗命人將宋仁宗穿過又贈送給他留念的衣物埋葬成一座“衣冠塚”,還將宋仁宗的畫像長期供奉在遼朝皇宮內。

蘇黃互幫互助

唯寬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載物。

——薛暄

黃庭堅(北宋文學家,1045—1105)以詩文聞名於訾世,史學家拿他和蘇軾並列,稱為“蘇黃”。這兩位文學巨匠之間確實也有著深厚的友誼。

一次,兩個人坐在一起討論書法。蘇軾說:“魯直,你近來寫的字雖愈來愈清勁,不過有的地方卻顯得太硬瘦了,幾乎像樹梢掛蛇啊。”說罷哈哈大笑。

“師兄的批評,一語中的,令人折服。不過,師兄寫的字,愚弟認為還是有一些……”黃庭堅猶豫了,沒有說下去。

“說吧,說吧,”蘇軾道:“你幹嗎吞吞吐吐,怕我吃不消嗎?”

“好,我就鬥膽了。”黃庭堅咽口唾沫,說:“師兄的字,鐵畫銀鉤,道勁有力。然而有時也寫得有些褊淺,就像是石頭壓的蛤蟆。”也許“石頭壓蛤蟆”的形象有些滑稽吧,兩個人都笑得前仰後合了。

兩位文豪常常互相學習,互相磨礪,互相批評,這如同春風化雨,使得友誼之樹更加枝青葉茂了。

陸遊詩激辛棄疾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談。

——(清)蒲鬆齡

陸遊(1125—1210),南宋大詩人。字務觀,號放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生當北宋滅亡之際。孝宗時賜進士出身,曾任鎮江、隆興通判。一生主張抗金,收複失地。晚年退居家鄉,但收複中原的信念始終不渝。辛棄疾(1140—1207),南宋大詩人,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曆城人。21歲參加山東抗金義軍,創立了名震中原的“飛虎軍”。他曆任湖北、江西、湖南安撫使等職,堅決主張抗金複土,並與陸遊有一段忘年的友愛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