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重情重義同心同德(1)(1 / 3)

俞伯牙摔琴酬知己

鍾子期死,伯牙終身不複鼓琴。

——《漢書》

春秋戰國時,有個楚國人姓俞名瑞,字伯牙,在晉國做官,很善於彈琴。《學記》中曾有:“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有一年,他到楚國去辦事,順便回家探望多年未見的親友。

伯牙坐的船開到漢陽江口,因遇大雨無法繼續前進,停泊在一座山腳下。過不多時,雨停了,江麵上風平浪靜,天空出現一輪明月。麵對如此優美的景色,伯牙興致大發,對書童說:“點一炷香,把琴拿來,我要彈琴。”伯牙接過琴,調好弦,專心地彈了起來,彈了好一陣,他猛一抬頭,發現岸上的岩石下麵,有個人影,一動不動地站著,他吃了一驚,“啪”地一聲,一根琴弦斷了。伯牙很疑惑,叫童子去問船夫,這兒是什麼地方?船夫答道:“剛才躲避風雨,停泊在山腳下,這裏沒有人家。”伯牙更加疑惑,心想:如果這裏是集鎮或大村莊,還說不定會有人聽得懂我的琴,而在這荒郊野外,怎麼會有聽琴的人呢?或許是強盜要攔路搶劫吧!想到這裏,他心裏慌亂起來,不禁顫聲喊道:“捉賊啊!岸上有賊!”船上的人都被驚動了,湧出船艙。準備上岸去。這時,隻聽岸上的人用平靜的口氣向伯牙喊道:“船上的先生,請不要疑心,我不是賊,是樵夫。今天打柴回來晚了,遇到暴風雨,就在這岩石下避雨,正聽到船上有人彈琴,彈得太好了,我就一直站在這裏聽著。”伯牙聽了這話,總算鎮靜下來。但接著卻又說:“我在朝廷中做了多年官,找不出一個真正能聽懂我彈琴的人。你一個鄉野樵夫,也配聽我的琴麼?”岸上的人哈哈大笑,說道:“先生,你錯了。常言道:‘門內有君子,門外君子至。’你以為荒山中一定沒有能聽懂琴的人麼?那麼請問,在這深更半夜裏,為什麼荒山腳下卻有彈琴的人?”伯牙被問住了,他沉默了一下,便走近窗口,提高聲音說:“你既然是聽琴的,那麼你說說看,我剛才彈的是什麼曲子?”那人笑答:“你剛才彈的是孔夫子讚歎顏回的那首曲子。歌詞是:‘可惜顏回命早亡,教人思想鬢如霜,隻因陋巷簞瓢樂’,你彈到這裏,琴弦斷了,沒再彈下去,我記得第四句是‘留得賢名萬古揚!’”伯牙聽罷大喜,忙把那人請上船來,隻見他頭戴鬥笠,身披蓑衣,腳穿草鞋,背著一捆柴,腰間別著一把斧子,地道的樵夫打扮。

伯牙請那人在自己對麵坐下,又叫書童端上茶來。他想,這個樵夫到底能懂多少音樂呢?我來試試他。於是他問:“從前孔夫子在房間裏彈琴,顏回聽到琴聲中低音幽沉,就問孔夫子是否有什麼不高興的事。孔夫子說:‘我彈琴時,看見一隻貓在捉老鼠,我希望它能捉到,又擔心到嘴的食物跑掉,這為貓擔心的心情,不知不覺地在琴聲中流露出來了。’這個故事說明,同一支曲子,彈奏時的心情不同,效果也會不同。如果我彈琴的時候,心裏也在想什麼,你能聽出來嗎?”樵夫說:“你先彈一曲。我試著聽聽,若猜得不對,請不要見怪。”伯牙調好琴弦,想起高山的雄偉姿態,開始彈奏起來,樵夫凝神聽著,臉上現出愉快的表情,仿佛整個身心都沉浸在莊嚴優美的旋律中。一曲完了,他輕輕拍著桌子,讚歎地說:“氣勢多麼磅礴啊,好像雄偉的泰山一樣。”伯牙聽了不動聲色,他沉思片刻,想起浩浩蕩蕩的江河又繼續彈奏了一曲。琴聲剛停,樵夫便高興地站起來,連聲稱讚道:“好極了!就如同煙波浩渺廣闊無邊的江河!”伯牙萬萬想不到自己的心意,竟完全被樵夫猜到了,他驚喜萬分,趕忙站起身,緊緊握住樵夫那粗壯的大手,激動地說:“美玉原來是藏在石頭中的啊!我怎能憑地位、衣著來看人呢?太蠢了,太蠢了!多少年來,我一直夢想著會有一個能真正聽懂我的琴,了解我的誌趣的人,今天,我找到了,找到了!這就是你呀!”

這樵夫姓鍾名子期。從此,伯牙和子期成了知心朋友。後來伯牙又一次來訪子期,卻聽到子期不久前病故的噩耗。伯牙悲慟至極,在子期的墳前將琴摔碎,說是子期死後,再無知音之人了,他也不再彈琴了。

伯牙、子期的相知,被傳為千古佳話,後人慨歎道:“昔伯牙絕弦於鍾期,……痛知心之難遇也!”

管鮑之交

貧遊不可忘,久交念敦敬。

——鮑照

管仲和鮑叔牙都是生活在2650多年前春秋時期的齊國人,也都是當時齊國著名的政治家,他倆年輕時就成為了好朋友,後來他們一起經曆了許多的風風雨雨。我小時侯比較喜歡讀春秋戰國這段曆史,司馬遷在《史記》中也重點記述了不少春秋戰國時期的故事,現在許多的成語典故也出自那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