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愛護晚輩同舟共濟(4)(1 / 3)

這是斯湯達所未預料到的,他得到這位“最高的評判者”的推薦,真是喜出望外。他原來以為《巴馬修道院》這部小說起碼要到40年後才會為人們所理解。他立即複信巴爾紮克,向他致以真誠的謝意,還求教了創作上的問題。

沃爾夫包容學生

陰險的友誼雖然允許你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惠,卻要剝奪掉你的珍寶——獨立思考和對真理純潔的愛!

——別林斯基

德國馬爾寶大學校刊《德國科學》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作者是羅蒙諾索夫,他批駁了他的引路導師、德國著名學者沃爾夫教授的一個錯誤論點,而舉薦發表這篇論文的正是這位教授。

羅蒙諾索夫在這所大學求學期間,他無止境的求知欲得到了最大的滿足。他經常一連幾個星期連續攻關在實驗室,餓了啃幾口麵包充饑,困了躺在椅子上閉一會兒眼。在歐洲有著極高威望的物理學家、化學家沃爾夫看中了這位高材生。掌握了教授的研究方法之後,羅蒙諾索夫進步更快了,但他不隻是簡單地模仿老師。他十分崇敬沃爾夫,但對他的唯心論觀點卻從來不盲從。因此,他敢於向老師直陳己見。

豁達大度的沃爾夫對學生的科學見解是十分尊重的,他喜愛這個敢想敢說,才華出眾的青年。在羅蒙諾索夫畢業時,教授力薦這泣學生留校任教,並答應給他創造良好的科研條件和給予豐厚的待遇。但羅蒙諾索夫想到了他的“母親”俄羅斯,他說:“不,我的全部知識都是屬於人民的,我要把它無保留地獻給俄羅斯人民。”

羅蒙諾索夫回國了,但永遠忘不了不僅作為科學事業上的良師,同時也是生活上的益友的沃爾夫。他永遠銘記著:當自己因大量買書而欠債,是這位老師慷慨為自己還債;當發現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上有不夠檢點之處時,老師總是真誠地提出忠告。他打心眼裏感激這位事業上的導航人。

涅克拉索夫與車爾尼

雪夫斯基共同戰鬥

人們在一起可以做出單獨一個人所不能做出的事業;智慧、雙手、力量結合在一起,幾乎是萬能的。

——韋伯斯特

涅克拉索夫(俄國詩人,1821—1877)在屋裏踱來踱去,焦躁不安,喃喃地說:“三天了,怎麼還杳無音訊呢?”在等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書稿《怎麼辦?》。

涅克拉索夫正主持《現代人》雜誌的工作,他同車爾尼雪夫斯基是好友。他倆親密團結,積極宣傳反對沙皇、反對農奴製的革命思想。

車爾尼雪夫斯基被捕後,在監獄裏寫了《怎麼辦?》,托人交給涅克拉索夫。涅克拉索夫知道這部書稿的價值,趕緊送去印刷。誰知在途中偶然地失落了。他焦急萬分,四處尋訪,毫無下落。於是便在《聖彼得堡警察報》上登了一則啟事,以重金酬謝撿拾者。他度日如年地過了3天,至今仍無消息,他怎能不著急呢?

“篤篤篤”誰在敲門?涅克拉索夫跑過去開了門,隻見一個窮公務員站在門外,腋下夾著一個包裹。果然是失落的《怎麼辦?》的書稿。涅克拉索夫酬謝了那位公務員,乘車向印刷所趕去。他知道,發表《怎麼辦?》對《現代人》雜誌是不利的,可能招致查禁。但他不以為然,他認為發表《怎麼辦?》,並不是車爾尼雪夫斯基個人的事,而是他們共同的事業,向沙皇、向農奴製進攻,這也是他自己的目標呀!不久,《怎麼辦?》在《現代人》上發表出來了,全國為之轟動。這是涅克拉索夫和車爾尼雪夫斯基共同努力打響的一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