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說明一個人對自己與他人和社會的關係有著正確的認識;報恩,則是在這種正確認識之下產生的一種責任感。沒有社會成員的感恩和報恩,很難想象一個社會能夠正常發展下去。
方法1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才能打動人心
擁有一顆感恩的心,為自己已經得到的而感恩,感謝生活給予你的贈與。這樣你才會有一個積極的人生觀,有一個健康的心態。
人類的生命是相互依存的,每一樣東西都依賴著其他東西。不管是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育、配偶的關愛、他人的服務,人自打有了自己的生命開始,都是沉浸在恩惠的海洋裏,如果你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會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感知這個世界。
並不是誰幫助了你、關懷著你才要感恩。感恩是無處不在的,感恩是一種心態,同時也是一種境界。我們對恩人感恩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在生活中不僅恩人才值得我們去感恩。生活中處處存在著感恩的情結,比如父母的恩情、朋友的情誼、戀人的愛情、大自然的一花一草、生活中的挫折和境遇、自己的追求和信仰……都需要我們用感恩的心態去感知和對待。人的一生往往糾纏著很多事情,親情,友情,愛情,成功,得失,榮辱,進退……總有一些會讓你歡愉,而總有一些會帶給你苦痛,要知道苦樂酸甜才是真正的人生。唯有常常感恩,才能時時收獲慰藉和幸福。
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一種處世哲學。一個智慧的人,不會為自己沒有的斤斤計較,也不會一味索取和使自己的私欲膨脹。每天懷有感恩地說聲“謝謝”,不僅僅是使自己有積極的想法,也會讓別人感到快樂。在別人需要幫助時,伸出你的援助之手;而當自己得到別人的幫助時,以真誠微笑表達感謝;當你悲傷時,有人會抽出時間來安慰你,等等,這些小小的細節都是一顆感恩的心。
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在生活中我們即使做不到滴水之恩,滴水相報總是人之常情。其實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為他人盡力,就是為自己盡力;不幫助別人的人,也不能得到他人的幫助。能幫人處且幫人,得饒人處且饒人。
馬祖道一禪師派侍者送給自己的弟子百丈禪師三壇醬。百丈禪師收到三壇醬後,立刻鳴鍾集合所有的人,拿起拄杖子指著醬壇,對眾人說道:“這是師傅讓人送來的鹽醬,你們如果能說出個什麼來就不打破這三壇醬,否則就打破!”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無人回答。百丈禪師見眾人無話,便用拄杖子把三壇醬缸都打破了。
侍者回到馬祖道一禪師那裏,馬祖道一禪師問道:“你把醬送到了嗎?”
侍者答道:“送到了。”
馬祖道一禪師再問道:“百丈收到我的鹽醬以後,有什麼表示嗎?說什麼了沒有?”
侍者回答道:“百丈禪師收到鹽醬後,就集合眾人上堂,對弟子們說,你們能說出個什麼來就不打破,因為最終無人開口,百丈禪師就用拄杖子把醬缸都打破了。”
馬祖道一禪師聽後,哈哈大笑,說道:“這小子不錯!”
後來,馬祖道一禪師捎口信給百丈禪師,讓他將修行的近況經常寫信回來報告。百丈禪師在回信上說道:“師傅!謝謝您的關心,自從將醬缸打破以後,30年來,弟子從來不曾缺少過鹽醬。”
馬祖道一禪師看後非常滿意,寫下了8個字送給百丈禪師,這8個字是“既不缺少,分些給人”。後來馬祖創了叢林,百丈就立了清規,從此禪林繁衍不絕。
“既不缺少,分些給人”,馬祖道一的意思是說,既然你已經知道感謝為師的恩德,就不必對後世有所保留,要把我的禪心,代代相傳下去。這種“既不缺少,分些給人”的心境就是感恩的胸懷。我們不能忘本,更不能忘了自己何以生、何以樂、何以福。做人的根本和正道就是飲水思源。
感恩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性,是一個人不可磨滅的良知,也是現代社會那些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現。試想一個連感恩都不懂的人,一定是擁有一顆冷酷絕情的心,也一定不會成為一個對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感恩,是一種對恩惠時刻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我們不忘他人恩情的人縈繞心間的一種情感。學會感恩,是為了擦亮我們的心靈而不致麻木;學會感恩,是為了將無以為報的點滴付出永銘於心。
一頭吃飽喝足的大象正在睡覺。突然,它感到身上其癢無比,好像有什麼東西在它的軀體上行走。就這樣大象從美夢中驚醒,睜開惺忪的眼睛,看見一隻老鼠驚慌地從它身上竄過,不禁怒火中燒,大吼一聲,伸出長鼻子就要打死小老鼠。
老鼠不停地顫抖著並哀求道:“大象先生,求您饒了我吧!我真的不是故意的,總有一天我會報答您的大恩大德的!”
大象聽了老鼠的話,大笑起來,對老鼠吼道:“那我就暫且饒你一命。你要記住這次教訓,盡管你是永遠不可能幫助我的!”
老鼠謝過大象後,一溜煙地逃走了。
過了好長時間,大象早就把老鼠的事忘得差不多了,確切地說,它壓根兒沒把這事放在心上。
一天,大象不慎被獵人們抓住了。獵人們用粗繩子把大象的四隻腳緊緊綁住,但是大象實在太重了,光靠幾個人根本抬不動它。於是,他們返回村去叫人來幫忙,這一幕恰巧被四處覓食的老鼠看到了,於是,它決定救大象。“我曾經答應過您,我會報答您的。”老鼠對大象說,“我現在就履行我的諾言,讓你重獲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