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1 / 2)

吳夜來那次回來,是見了奶奶的最後一麵。他回部隊不久,奶奶就在病床上過世了。通知他的時候,他有重要任務回不來,隻趕得及給奶奶燒頭七。

奶奶去世,隱竺哭得很傷心。不識字的奶奶,有很多的來自生活中的哲理,她是這個家的大家長,是主心骨。老人在的時候,即使不說什麼,不做什麼,也總是讓人踏實得很。她手把手的教隱竺做家事,沒少數落隱竺,但她說可以,她是不許外人說隱竺一句的。

有一次家裏來親戚,小聲的跟奶奶嘀咕,說她的孫媳婦不大會幹活。隱竺當時嫁過來沒幾天,別說是做飯,就是招待客人,都跟麻利不沾邊。她也勤力,但就是毫無條理。一屋子人,就看她不停的在屋子裏麵打轉,把看的人都轉暈了。

奶奶當時就發火了,隱竺記得她說:“我還舍不得這孩子吃苦呢!隱竺,走,進屋歇著去,讓這些會幹活的自己伺候她們自己。”說完,就要拉著隱竺進屋。隱竺跟著也不是,不跟著也不是,為難得很。

後來是婆婆走過來解圍,“怪我,不該在廚房瞎指揮,支得孩子不知道該幹什麼。都別進屋了,開飯了啊。”這才讓大家都有個台階下。但從那以後,親戚們過來,倒是都對她客客氣氣的,不再端什麼長輩的架子。

隱竺現在已經能燒一手好菜了,當然,口味都是依照吳夜來的喜好。她剛嫁過來的時候,很不適應。以前家裏的菜,都是少油少鹽,肉也放得很少,口味以清淡為主。可是這裏是要多放油鹽,即使是炒菜,肉也要放很多,兩天不燉肉,就好像飯桌上麵沒個像樣的菜似的。她吃都吃不下,更別提按照這種方法去做了。

奶奶那時就說,“你嫁了過來,和我們一鍋吃飯,我們家不興吃半碗飯的,盛多少就吃多少,不許剩飯碗。”

隱竺就信以為真,幾乎不吃菜,努力的咽白飯,生怕剩下惹老人不高興。奶奶就私下裏和她說:“你這個娃娃倒是聽話,以後自己吃多少盛多少,多吃菜,少吃飯。啥時候我們家的飯你吃出滋味來了,啥時候你就真成了這家的人。”

隱竺也明白這個道理。大學時候想家,想的最多的就是家裏菜的味道。什麼時候想吃的變成婆婆家裏的味道,可能才會真正的成為吳夜來的家人。記憶中的味道同他一樣,這樣的想法又讓隱竺感覺到小小的甜蜜。或者正是這種想法,讓她很快熟悉並接受了這個家固有的一切,並力圖將自己不著痕跡的放入那幅原有的圖景中,而奶奶,正是那個在前麵引導她,幫助她,一直鼓勵她的人。

如今,一直守護著這個家的長輩就這樣故去了,隱竺實在止不住傷心。家裏少了一個人,而一直的忙碌更是突然停了下來。一連好幾天,隱竺和婆婆經常會早上起來匆匆忙忙的要做什麼,然後又想起什麼似的,站在客廳中間,良久都不能止住那種哀傷。

由於隱竺表現得像是離巢小鳥般的無助,公公婆婆都反過來安慰她,要她回家住幾天,好好休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