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與人交往,從主動開始(1 / 2)

如何主動約見對方?如何給對方一見傾心的好印象?隻要認真閱讀本章的心理學原理,以及豐富的人際交往技巧,可以教會我們掌控與人見麵的最初三分鍾,瞬間抓住對方心理。

周傑倫說:“沒有方文山,我的歌不會這麼成功。”

喜歡周傑倫的歌迷都了解這位大名鼎鼎的詞作者,一位在北京大學講堂痛陳華人民族沒有質感的才子。他寫的《愛在西元前》、《發如雪》、《菊花台》、《青花瓷》等歌詞充滿了古典的情愫,帶我們進入了一個華美的音樂殿堂。

方文山在成功之前經曆了種種不如意,工作了7、8年,推銷過防盜器材,幫別人送過外賣……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他把自己的作品分別寄到各大小唱片公司和音樂人手中,每次都要寄出上百份這樣的“求職信”。在一次將打好字裝訂成冊的一百多首歌詞郵寄到各大唱片公司後,照樣是漫長的等待。拿方文山自己的話說是“猜測、焦慮、心急、否定、絕望……”等複雜的心情。

最終,他贏得了機遇。當他接到娛樂圈大哥級人物吳宗憲親自打給他的電話,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那天是一九九七年七月七日淩晨一點半(沒有左右)”,他回憶說。

方文山終於遇到了賞識自己的伯樂——一位同時也挖掘了周傑倫的娛樂圈前輩。最終,他們獲得了展示自己才華的舞台,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方文山的這段經曆反映了一個樸素的道理——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積極、主動地尋找和結識那些能夠幫助自己成功的人。主動地向他人提出交往請求,主動地向他人發出合作信號,主動地尋求他人幫助……隻有這樣,我們才會處處逢緣,事事順利。

斯坦福研究中心作了長期的跟蹤調查,他們發現一個成功的人所賺的錢,12.5%來自知識,87.5%來自關係。人脈即錢脈,這就是商業社會的真相。

我們不可以改變世界,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從現在開始,我們需要主動經營自己的人脈關係,主動地與別人交往。

【心理學知識】人際交往中的主動原理

一位心理學家做過一個測驗,他把五名推銷員和五名考古工作者集合到一起,並給他們羅列了一批問題。這些問題是:

(1)碰到熟人時你是否會主動打招呼?

(2)你是否常主動寫信給友人表達思念?

(3)旅行時,你是否常與不相識的人閑聊?

(4)有朋友來訪,你是否從內心裏感到高興?

(5)沒有人引見時,你是否很少主動與陌生人談話?

(6)你是否喜歡在群體中發表自己的見解?

(7)你是否喜歡給別人出主意?

(8)你是否很少與異性交往?

(9)你到朋友家做客是否從不感到不自在?

(10)你是否常能交上新的知心朋友?

(11)你是否覺得隨便暴露自己的內心世界是很危險的事?

(12)你是否對發表意見很慎重?

在十個人的答案中,推銷員與考古工作者呈現出了截然不同的心理表達。推銷員會與熟人打招呼,常常寫信給別人,會在群體中發表自己的見解,喜歡給別人出主意,常能交上新的知心朋友。而考古工作者恰好相反。心理學家的總結是:推銷員是主動與人交往的人,而考古工作者則是被動與人交往,甚至不與人交往。

時下,“剩男剩女”這個詞頻頻出現在媒體宣傳中,仿佛他們/她們都在一夜間青春老去,魅力不再。回顧心路曆程,不過都是由於他們/她們不願主動與人交往所致。

打開心中的友誼之門

如果你害怕與他人相處,特別是與陌生人的交往,那麼就讓我們找到這種害怕的原因,並解決它。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越是被動交往者,他在人際關係中越是沒有安全感。被動交往者有很強的自我保護意識,處處怕被別人傷害。他們並非發自內心不願與人交往,而是不願意承受主動與人交往時,可能帶來的別人不理睬、不喜歡的後果。因此,他們總是需要鼓足勇氣地與人接觸,一旦有幸得到對方積極地回應,他們的信心就會備受鼓舞;而一旦遭遇冷遇,他們就會得出別人不喜歡自己的可怕結論。就此,他們會將自己重新圈回到已打開的“硬殼”中,采取一種妥協的處理方式,在惴惴不安中一步步退縮。

同時,還有一些人在社會交往中,受身份、地位等影響,認為“先同別人打招呼,顯得自己低賤”,“我好像處處都在求人似的,人家肯定不樂意”,“他那麼忙,肯定不願意見我”“孰不相識,他為什麼要幫我”等等想法。

發展友誼,經營自己的人脈資源,我們需要拋棄以上這些人際交往中的錯誤認知,堅持以下3種積極的人際交往信念。

●看重過程的積極意義

雖然,我們主動與人交往的目的是為了贏取人心,但是我們也不必強求結果,我們應該看重過程的積極意義,主動地與所有人打招呼,展現良好的社交形象。我們要告誡自己,我們的目的就是與他人打個招呼而已,至於他是否回應,那不是我們所能控製的,也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