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歌獻給毛主席》、《頌歌一曲唱韶山》等歌曲不僅在文革時期廣為流行,至今仍為音樂人鍾愛。
3.梁鏡如
梁鏡如,男,1933年11月生,廣東省佛山市人,漢族,聲樂教育家、教授。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少數民族聲樂學會、中國音樂教育研究會會員。現任湖南省音協聲樂藝術委員會名譽會長,湖南涉外經濟學院音樂係教授、武漢音樂學院長沙附中客座教授、湖南劇協聲樂專業委員會藝術顧問。
梁鏡如從藝55年,從教47載。曾任湖南藝術學院音樂係副主任;湖南師院藝術係音樂專業組長、副係主任、湖南師大音樂係主任等職,主持音樂專業(係)工作20餘年。致力係科建設,完善了全日製的專、本科、碩士研究生及成人教育的專、本科的學製係列,製訂了相應的教育計劃和教學大綱,穩定了課程設置與教學秩序。在培養教師隊伍方麵,通過短期觀摩教學、學術交流來提高和更新中老年教師的專業知識與學術水平;對工農兵大學生和恢複招生考試後畢業留校的青年教師分別按“定向、培養”、“雜交、深造”的方針全部視專業需要送中央、上海音樂學院或大區專業院校進行為期1至3年的輪訓,使其達到專業院校的本科畢業及研究生班肄業的水平。成為一支專業齊全、職稱結構合理、有較高的專業素質與教學能力的師資隊伍。
在梁鏡如的主持下,湖南藝術學院音樂係按校方的統一部署,實行了目標、民主、法規三大管理,全麵提高了管理水平,教學質量得到迅速的、大幅度穩定的提高,畢業生的質量受到省內外用人單位的好評。從20紀70年代末起,該係在全國同級、同類的院校中成為先進的係科。受到國家教委藝教司的重視,曾承辦了全國高師音樂教育計劃、教學大綱定稿會議,完成了全部定稿工作;在全國普通學校藝術教育整體規劃的調研與製訂中,負責中南地區的牽頭組織及規劃的起草工作。
梁鏡如在擔負繁重的教學與行政領導工作的同時,還完成了《革命文藝》、(中小學藝術教師用書)音樂部分的編著;《聲樂基礎知識》(合編,是音樂係聲樂理論用書);《高師聲樂教學中的基本唱法》(論文);主編《音樂入門》與專著《美聲唱法名師指點》(“十五”國家重點出版規劃項目)等論文與著作。
梁鏡如在長期工作中,培養了一大批音樂幹部、教學骨幹與聲樂演唱人才。對他為湖南的音樂教育事業的創建與發展所作出的貢獻,湖南廣電廳有線電視台還專門為他拍攝了《盡畢生精力構築湖南聲樂舞台》的專題片,進行了專門報道。
梁鏡如可以說把他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湖南的高等音樂教育事業。在這幾十年的過程中,形成了他一整套獨特的高等音樂教育、特別是高等師範音樂教育的辦學觀念,為湖南的音樂教育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開創了現代湖南高等音樂教育事業,奠定和夯實了湖南現代高等音樂教育的基礎。為了響應黨的號召,適應社會的需要,1958年秋天,梁鏡如與音樂家儲聲虹、易揚作為開創者參與“湖南文藝學院”(後改名為湖南藝術學院)音樂係的籌建工作,並從此開始了他的高等音樂教育生涯,擔任了聲樂教學工作。1961年秋,湖南藝術學院音樂係合並到湖南師院(1985年改名湖南師大)藝術係,從事職業聲樂教學工作直到1994年退休,見證了20世紀湖南高等音樂教育全過程,與學生和音樂教育相伴47個春秋寒暑,主持音樂係(藝術係)工作20餘年,實現了行政和教學管理規範化、科學化,率先在全國製訂了高等師範院校音樂教育的目標,並創建了全國同級同類學院院係先進學科,加強了民主管理的管理手段,製定了一係列的規章製度。實行以製度管人、以製度管事的良好風氣,每周召開一到兩次學生幹部和學生代表會議,聽取他們對學校生活、教學和政治思想工作方麵的意見和建議,成立了係務委員會,凡係裏的開學、招生、放假、考試等大事都必須通過係務委員會集體決定,重大的方針問題要通過黨總支會議研究。建立了崗位工作責任製,修訂了專業課老師的選擇、收入、分配等10個規章和條例,逐步形成了係統的管理和分配機製。梁鏡如教授根據學生的普遍反映和要求,率先在全國同類師範院係實行了專業課老師和學生雙向選擇。專業老師可以選學生,學生同時也可選擇專業老師,打破以往的規矩,促進了老師和學生的良性互動,提高了教學的積極性和效率,也使教與學出現了競爭的局麵。同時,根據新的形勢製訂出新的收入分配機製和原則,打破了大鍋飯,實行了按勞動量、按教學效果即學生滿意度計算報酬,提高收入分配的透明度,在其他如教師外出觀摩學習等方麵都有章可循。
二是穩定教學計劃和秩序。在梁鏡如擔任音樂係主管領導時,上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穩定教學計劃和秩序。把專科和本科不同層次的課程定下來,強調教師的係統教學,學生的係統學習,改變了過去由於種種因素而造成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尷尬局麵。
改革開放後,根據省教育廳的一項調查,音樂教師缺口太大,遠遠不能滿足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教育要求。社會要求縮短學製,加快培養音樂師資的周期的速度,為此梁鏡如提出並實施“二·二製”教育模式。這個模式即在擴大招生規模的基礎上,學習二年即大專畢業,再通過一次非常規範和嚴格的升級考級考試,留下三分之一的優秀學生進入本科學習。這樣,既保證了高等師範學校和高中名校的師資需求,或滿足更高一級學校的教師缺口,又可滿足普高中學的師資需求和教師缺口。這種為解決急需在特定條件下而提出的“二·二”學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開全國之先例。其中競爭機製的引入,改變了進入大學就萬事大吉的局麵,對於現代高等教育具有非常積極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