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衡——有挾製才有平衡(1)(1 / 3)

真正的王者,懂得當淘汰了實力相差懸殊的對手之後,麵對剩下的幾個主要的對手要轉變策略。世卜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不變的利益。所以,在幾方勢力同時存在的時候,要側重於掌握局麵的挾製和平衡。運用智謀獲得自己應得的那一份成就。

1.金蟬脫殼建立“國上之國”

穩紮穩打才能慢慢靠近自己的目標。不管有多大野心的人都需要一個良好的開始。

“整體大於它的各個部分之和。”古希臘思想家亞裏斯多德的這句話,也說明了謀略的係統思想。所謂係統全局,就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賴、若幹組成部分結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係統謀略,就是說謀略時從整體、全局著眼,強調總體效果,不拘泥於局部利益和效果,更不能丟掉全局、隻顧局部,這樣才能在實踐中取得最優的效果。

謀略的係統思想用於軍事、政治鬥爭方麵則叫做步步連環,也就是把一件事分成若幹的步驟。曹操一生謹慎,雖“挾天子以令諸候”,但也不敢貿然稱帝。與袁術等人相比,其高明之處就在於曹操一求穩,二求實,不求虛名。

“挾天子以令諸候”,是曹操一生乃至其用霸術的最突出的特點,而如何利用好天子這塊招牌,處理好他與天子及他與地方勢力的關係,使他自己能夠集權而成為事實上的皇帝,更是看一個霸主謀略高下的試金石。

為此,曹操又通過金蟬出殼,建立“國上國”的辦法來實現控製中央朝廷及天下諸侯的目的,這一過程大約經曆了以下若幹步驟:

(1)奉天子以令諸候。主要以戰爭的手段掃滅群雄,開疆拓土,以武力威懾朝野;(2)削弱劉氏王朝;(3)以自己的全班人馬控製中央政府;(4)確立魏國事實上的中央帝國的地位。

隻是當時尚有漢朝的舊臣,且曹操自己的勢力也不大,因而對內控製不甚完全,對外尚需妥協,比如把大將軍讓給袁紹。但實際的控製力是切實的,程度又是徹底的。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雖讓出了大將軍職務,任驃騎將軍,但實際仍然總攬朝政,“錄尚書事”。因為東漢製度,尚書台為事實上的宰相府,那就是說曹操自將獻帝接到身邊,他就是事實上的宰相。當他不在的時候,這一職能就由他的主要謀士尚書令荀或行使。

隨著戰場上的節節勝利,曹操也就覺得必須更嚴密地控製朝廷,以便自己更能言出法隨、令行禁止。於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以獻帝名義廢除三公職位,設丞相和禦史大夫。這在體製上是恢複西漢做法。丞相為皇帝手下第一大臣,總理全國軍政大事,禦史大夫為丞相副手。武帝以後,丞相府和禦史府的實權轉到尚書台,東漢朝廷體製即無丞相、禦史大夫,實權在大將軍手中。東漢又設太尉、司徒、司空,合稱三公,實為閑官並無實權。曹操恢複丞相一職,獻帝又命他任丞相,而不是當初被袁紹要去的大將軍。這表明曹操要把朝廷大權從名到實完全控製在手中,並且在無形中拋棄了那個令他不快的“大將軍”的名號。當然,從這以後,尤其是南北朝時期,朝廷每設丞相,大抵不是權臣自命,亦即皇帝不得不任之,因此當時丞相一出現即為改朝換代的信號。這也是曹操的影響了。

與自己任丞相一職配套,曹操建立起自己的丞相府工作班子。分別以崔琰為丞相西曹掾,主管丞相府內官員任免事宜;以毛玢為丞相東曹掾,主管二千石以下政府和軍隊中官員的升降事務;以司馬朗為主簿,以盧毓為法曹議法令,主管政法刑律事宜;征司馬懿為文學掾,主管選拔人才等事務。

到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又任曹丕為五官中郎將,為副丞相,也同丞相府一樣,建立完整的工作班子。

曹操穩紮穩打,一步一個腳印,不圖虛名,隻為實利。整個過程看起來隻是形式的,實際上是圍繞權利占有而進行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曹操為集權,為鞏固到手的勢力的深遠用意。

為求控製朝廷,確立魏國為實際上的中央帝國地位,曹操的舉措便是建立國上之國,而不僅僅是作為王侯封國的國中之國。這就是確立魏國的實際上的中央帝國地位。

在建立國上之國的過程中,曹操也是穩中求勝,步步為營。整個過程可謂天衣無縫,水到渠成。大致可分為三步:

第一步是在消滅袁紹的河北勢力後,曹操就將冀、青、幽、並四州完全控製在自己手裏。獻帝任他為冀州牧,他就在鄴城建立起自己的霸府。

第二步是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獻帝下詔把天下十四州合並為九州。這也是建立國中國的一個步驟,這裏不再贅述。

第三步是建安十八年五月,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並加九錫,魏國設置丞相以下群臣百官,也就是說這時曹操就隻差個皇帝的頭銜了。進封魏國公加九錫為曹操求之不得,早一年因苟或反對,後曹操將荀或逼死,不再有人敢反對,曹操自然做做推讓的姿態,如上《讓九錫表》、《辭九錫令》,群臣自然一起勸進,這樣,曹操方順情就理地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