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帝說:“打獵恐怕不符合王道吧。”曹操說:“古代的帝王,春蔸、夏苗、秋獮冬狩,就是說一年四季都要按時狩獵,以向天下顯示威武。現在天下紛爭的時候,更應該借狩獵用以講武。”獻帝無奈隻得跟隨去了。
曹操騎著爪黃飛電馬,率十萬之眾,與獻帝在許田狩獵。軍士排開圍場,周圍有三百餘裏。曹操與獻帝並馬前進,隻相差一個馬頭,背後都是曹操的心腹將校,其他文武百官都遠遠跟隨,沒有敢靠近的。
正在行進期間,轉過一個土坡,忽然看見荊棘叢中跑出一隻大鹿。獻帝連射三箭,沒有射中。回過頭對曹操說:“丞相射吧。”曹操向獻帝要來了寶雕弓、金鈚箭,弓拉滿弦,“嗖”的一聲射去,正中鹿背,大鹿應聲倒下。群臣將校見是金鈚箭射中的,都以為是獻帝射的。於是都歡呼雀躍,向獻帝高呼“萬歲”。這時,曹操縱馬直出,遮在獻帝前麵,接受歡呼,眾臣皆大驚失色。
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上取得了優勢之後。
這個故事雖然突出的是曹操的奸臣形象,但是由此也不難看出曹操過人的膽量和觀察力。毛宗岡在《讀(三國誌)法》中稱曹操為“古今來第一奇人”,奇就奇在他能夠審時度勢,有時“似乎忠”、“似乎順”、“似乎寬”、“似乎義”,“智足以攬人才而欺天下”,無人可比。這是稱讚其政治才智,卻厭惡他的奸詐。
曹操注重人謀,他自己也多謀善斷,堪稱一代軍師。正因如此,所以曹操才能由小及大,以少勝多。著名的官渡之戰就是曹操以人謀製勝的絕好例子。
曹操大捷的官渡之戰是我國曆史上“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製人,因而戰勝”的著名戰例之一。戰爭的勝負取決於雙方政治、軍事、經濟等多方麵的條件,但先決條件是雙方軍事實力的較量。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實力明顯不如在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絕對優勢的袁紹,但他卻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並最終大獲全勝,其取勝之道是值得後人深思的。
不了解人心就好比是在黑屋子裏亂撞,很難找到真正的出口。自己撞得遍體鱗傷不說,結果還可能是走不出來。隻有知道門在哪裏,屋裏有什麼東西才能確定該怎麼走。
5.江山時刻未雨綢繆
有人說,擔心未來的人是在杞人憂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
而事實是,隻有認真對待現在,才能不浪費未雨綢繆的思考。
曆史就像一條滾滾向前的長河,許多人隻能隨波逐流,就好像大浪淘沙,不會留下任何痕跡。而那些英雄豪傑卻能以自己閃光的一生在那滔滔不盡的曆史長河之中,傲然挺立,麵對那歲月的洗禮。
袁紹的名字曾遠遠比曹操響亮得多,然而袁紹卻是群雄中較早覆滅的一位,我們暫且不談軍事才能和用人韜略,僅僅從政治謀略這一點來看,袁紹就比曹操要低得多。
我們知道,曹操臨終之前選定了曹丕繼位,這是非常富有政治家眼光的一大舉措:首先,曹丕是長子,立長不立幼是封建社會的不變之規,最平穩而且最不易產生動蕩;其次,曹丕曾多次獨當一麵,甚至獨自指揮鎮壓了若幹次嚴重的叛亂,其手段之殘酷,立法之嚴峻,絕不亞於曹操;其三,在曹操明確地選擇了曹丕作為接班人之後,他對於其他兒子,特別是曹植身邊的人進行了殘酷的打擊,例如借故殺掉了曹植的老師楊修,剪除了其他皇子的羽翼。因此,遠在曹操去世之前,通過建製和官員配備,其實權力已經非常平穩地轉移到了曹丕的手裏。但袁紹卻與之相反,首先,他將軍隊平分給兩個兒子,犯了第一個錯——分權而不集權;其二,他將權力交給三子袁尚而不交給長子,這就犯了第二個錯——立幼而不立長,從而不利於安定團結;其三,無論是袁尚還是袁譚,身邊各有自己的近臣和謀士,各為其主,卻沒有任何人能夠製約和調解,這就犯了第三個錨——分裂而不團結。有了這三個錯,袁紹為自己的覆滅挖好了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