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正是從開始就已經明確了他的目的,所以他的每一句話都在為後麵做鋪墊,他的目的就是要這些功臣交出兵權,所以他的言談之間絲毫沒有讓步的意思,他一開始就表明了“天子之位,誰人不想。”很清楚地拒絕了他們“臣等絕無此心,萬死效忠”之類的回答。接著又點明即使自己沒有這個意思,下屬也有可能給你黃袍加身。話說到這,意思已經很明顯,這兵權是非交不可了。這個時候他卻話題一轉,告訴他們可以回家盡享榮華,他日可成皇親,這樣一說對眾人大臣也是一種補償,雖是奪了軍權,但身份地位又有所提高,眾大臣自然就滿心歡喜地接受了。試想在這一過程中,宋太祖若是不夠明確,這軍權能如此輕易到手嗎?隻要這一過程他的目的稍有動搖,隻怕中國曆史又將改寫了,甚至說他最後的安撫措施稍有不當,必然會有心有不甘的將軍仇恨在心,伺機做亂,所以說開口之前一定要把目的明確,否則便是白忙一場,甚至越忙越亂了。
5.說好第一句話
我們總喜歡爭第一,因為第一的往往是最深刻的。任何事的第一次總是能讓人銘記於心的!
要招展你的人際關係,你就必須和一些新人打交道。初次見麵的第一句話是留給對方的第一印象,這第一句話說好說壞,關係重大。因為第一句話就是你邁出的第一步,就像我們跑步,第一步沒跑好就容易摔跤。說好第一句話的關鍵是:親熱、貼心、消除陌生感。常見的有這樣三種方式:
1.攀認式
赤壁之戰中,魯肅見諸葛亮的第一句話是:“我,子瑜友也。”子瑜,就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他是魯肅的同事摯友。短短的一句話就定下了魯肅跟諸葛亮之間的交情。其實,任何兩個人,隻要彼此留意,就不難發現雙方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親”、“友”關係,於是,兩個陌生人之間的距離就很自然地近了一層。例如:
“你是北大畢業生,我住在北大燕北園。說起來,我們還算半個校友!”
“您是體育界老前輩了,我愛人可是個體育迷;我們可以好好聊聊。”
“您來自江西,我是湖南人,老表啊,來幹一杯!”攀認式其實也就是攀交情,這種共同點隨便找找就能找到。
2.敬慕式
對初次見麵者表示敬重、仰慕,這是熱情有禮的表現,也表現你對對方的重視。用這種方式必須注意:要掌握分寸,恰到好處,不能亂吹捧,不說“久聞大名,如雷貫耳”一類的過頭話。表示敬慕的內容應因時因地而異。
例如:
“您的詞寫得太好了,平常隻能看到演唱者,沒想到今天能見到作詞人,我真是太幸運了!”
“今天是端午節,在這萬家同樂的節日裏,我能見到您這著名的龍舟製作人,真是太高興了。”
“桂林山水甲天下,我很高興能在這裏見到您——您在戲裏戲外都像這山水一樣美麗動人啊!”
3.問候式
“您好”是向對方問候致意的常用語。如能因對象、時間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問候語,效果則更好。對德高望重的長者,宜說“您老人家好”,以示敬意;對年齡跟自己相仿者,稱“老X(姓),您好”,顯得親切;對方是醫生、教師,說“李醫師,您好”、“王老師,您好”,有尊重意味。節日期間,說“節日好”、“新年好”,給人以祝賀節日之感;早晨說:“您早”、“早上好”則比“您好”更得體。
當然,說好第一句話,僅僅是良好的開始。要談得有味,談得投機,談得融融樂樂,真正建立起友誼,還有兩點要引起注意。
1.雙方必須確立共同感興趣的話題。有人以為,素昧平生,初次見麵,何來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其實不然。生活在同一時代、同一國土,隻要善於尋找,何愁沒有共同語言?環境、天氣、城市發展等等都是共同點啊,話題就是從共同點延伸開來的。
2.注意了解對方的現狀。要使對方對你產生好感,留下不可磨滅的深刻印象,還必須通過察言觀色,了解對方近期內最關心的問題,掌握其心理。例如,知道對方的子女今年高考落榜,因而舉家不歡,你就應勸慰、開導對方,說說“榜上無名,腳下有路”的道理,舉些自學成才的實例。如果對方子女決定明年再考,而你又有自學、高考的經驗,則可現身說法,談談高考複習需注意的地方,還可表示能提供一些較有價值的參考書。在這種場合,切忌大談榜上有名的光榮。即使你的子女已考入名牌大學,也不宜宣揚,不能津津樂道,喜形於色,以免對方感到臉上無光。初次見麵,談為人處事尚早,彼此的了解隻是建立於交談,而第一句話是打開交談這扇門的鑰匙,所以,說好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6.一語定乾坤——博爾濟吉特智降洪承疇
自古以來,人們誇能說會唱的女孩都說“生了一張巧嘴”,在現實社會中相對來看女人能說是一種天性,因為女人經常用閑話家長,但是很多人因此而忽略了女人辦事的能力,其實從古至今,女人能善辯成大事者數不勝數,且不說現下都市通曉數國語言的白領麗人各個都口若蓮花,妙語連珠,話中有話,一開口三言兩語便達成目的,古時武則天、上官婉兒、蕭太後等女子哪一個不是能言善辯之人,她們的智慧與口才造就她們的成功,她往往一開口便已預定著結局,隻等著你自覺地達成她的目的,這裏我們且看博爾濟吉特數語智降洪承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