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獻義不怕張鋒的親戚獅子大開口,為了兒子的平安,他不惜一切代價,他還怕他們不收錢呢,隻要收錢,他就有信心說服他們。這是他多年的處事經驗,他認為人隻要愛財,沒有做不通的工作擺不平的事。
同時,常獻義還通過關係找來阜陽市公安係統的一位領導作陪,本地人跟本地人更容易溝通,並且地方領導發話更有權威和說服力。
看著那整齊的十萬塊錢擺放在桌麵上,張鋒的大伯還好,反應稍算正常,而張鋒的二堂嫂卻兩眼放光,勸說公公趕緊把錢收下。農村的經濟條件雖然說比以前強多了,但是一下子收到十萬塊錢,對這些靠種地和打工為主的農村家庭來說仍然是一筆巨款。
張鋒的大伯共用三個兒子,聽說此事後立即行動起來,老大老三都在外地打工,暫時回不來,就委托老二家先處理此事,他們兩家隨後趕回來。
他們哥仨初步達成意見:首先,張鋒既然被常家打傷住院了,以後常家還得繼續給他治病,一直到治好為止,要是張鋒癱瘓了,常家得照顧他一輩子,他們張家不會出一分錢。
其二,常家僅拿出十萬塊不行,這些錢不能賠償他們張家的精神損失,要是想讓他們不追究常家打傷人的責任,他們要求三十萬,言外之意是至少他們哥仨每家分十萬吧。
他們的想法很單純,在農村意外死個人,也就是賠個二三十萬,張鋒隻是受傷就能賠償三十萬他們認為已經不少了,並且張鋒以後的看病花銷還都是常家負責,這大大超出了他們的預期。
常獻義滿口答應,立即又拿出二十萬送給張鋒的大伯,不要說三十萬,就是一百萬他也會想法拿出來,與他兒子的平安和前途相比,再多的錢他都舍得。隻是,他要求張鋒的大伯必須簽字畫押,保證私下和解,不再追究他兒子傷人的行為。
談判過程很順利,在整個談判過程中,真正的有權人張鋒的大伯很少說話,主要是張鋒的二堂哥二堂嫂負責談判,當常獻義最後又拿出整疊的嶄新的二十萬塊錢時,張鋒的二堂嫂簡直是兩眼噴火,恨不得把這些錢都攬進她股囊囊的懷裏。
他們兩口子對張鋒的安危沒有多少關心,就他的病情僅僅是不痛不癢問了兩三句,他們更關心能得到多少賠償,看起來張鋒自小離家出走不無道理,這樣的家庭哪有人情味啊。
終於,張鋒的大伯說話了,他歎口氣,那是對他二兒二媳的財迷樣表示不滿,他說:“你們先不要收錢,我得先去看看小四再說,幾年都沒有見過他的麵了,今個聽說他就是他住院了,咋不讓人難受,我得先看看他病的啥樣了。”張鋒的大伯還是對張鋒有感情,他的兄弟去世後,本來他打算收養張鋒,等張鋒長大後仍然傳續他兄弟的香火,隻是張鋒離家出走,少有聯係,跟他們家的感情越發淡薄了。
看到已經擺到桌麵上的大堆錢,張鋒的二堂嫂當然不會再推出去,不管公公怎麼說,她還是統統收了起來。她又勸公公不要親自去歸德了,說他年齡大,身體又不好,他們兩口子代他到醫院看看張鋒就行了,還假惺惺的說,要是張鋒需要人照顧,他們兩口子就留在歸德照顧張鋒。
張鋒的大伯執意要去歸德醫院,他還感慨萬端說,前兩年聽說張鋒在廣東住院他都想去,隻是路太遠才作罷,現在歸德離阜陽不遠,他一定要去看看他這個多年未見的侄子。
常獻義答應了張鋒大伯的這個要求,他能理解老漢的心情,越是老人越對晚輩親切。他從當地借來一輛小車載著張鋒的大伯和張鋒的二堂哥一家,他不想再驚動張鋒的其他親人,越少人知道越好,要速戰速決。隻要張家他們到歸德看望過張鋒,他更有信心說服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