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章 曆史的公正評價(五)(1 / 2)

為了放棄一個不能守住的位置,例如1943年的頓涅茨地區和1944年的第聶伯河灣,常常要爭論達幾個星期之久。有時為了想抽調一點兵力而放棄不重要的突出地時,結果也是一樣的難免一場爭論。

希特勒可能是希望事態最後還是能變得合於他的理想,於是他就可以避免作下他所不願意的決定。

因為他不願意他的決定是為了適應敵人的行動。他對於他自己的意誌力既然具有無比的信心,所以他不願接受機動性作戰中的任何冒險,例如迂回的攻勢,其成功是事先無法保證的。

他也不願意自動放棄任何東西,隨著時間的推進,這些因素對於希特勒的軍事領導方式所具有的影響力量也就日益增強。

寸土必爭的頑固防禦也就逐漸變成了一個公式,而終於斷送了這種軍事領導。

所以,當德軍在戰爭的初期,憑借作戰的機動性已經贏得那樣優異的成功之後,希特勒對於在莫斯科前線上所發生的首次危機,所采取的對策卻是斯大林的死守任何陣地的觀念。

在1941年,這種政策幾乎使俄國一敗塗地,所以當德國人發動其1942年的攻勢時,他們也終於放棄了這種觀念。

因為在1941年的冬天裏古德裏安們部隊的英勇抵抗,終於擊退了俄軍的反攻,於是希特勒遂深信他禁止任何自動撤退的命令,已經救了德軍,使其不至於遭受拿破侖大軍團在1812年所遭遇到的同一命運。

他的寵信人員和某些指揮官對於他的歌功頌德,足以增強他的信心。所以當1942年秋季,德軍的攻勢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發生了頓挫,一個新的危機又正在興起時。

希特勒馬上就再度想到他的老辦法,認為隻要不惜一切代價,抓著已經得到的東西不放手,即能確保成功。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任何方法可以使他放棄這個觀念。

現在大家似乎都已經公認,在兩種形式的戰鬥中,防禦是一種較強的形式。

不過這卻是有條件的,隻有防禦比較有效,足以使攻擊者在攻擊陣地時,流血過多而受到致命打擊,才能講得通。在東線上這種理論卻是不合適的。德軍的數量根本上就不夠組織一個如此堅強的防禦。

敵人的兵力比古德裏安們要強過了好幾倍,在那樣寬廣的正麵,可以集中其兵力在任何選定的點上,達到突破的目的。

結果,大量的德軍遂難於避免被包圍的命運。隻有在機動性的作戰中,德國參謀人員與戰鬥部隊的優勢才能發揮作用,或許才能抵消俄國大軍的數量優勢。

希特勒這種不惜任何代價去堅守不動的傾向與日俱增,他之所以如此堅持的原因,也許要在本性深處去發掘。

他對於戰鬥的看法,隻注意到極端野蠻的一方麵。他的思想隻能了解挺著不動,而讓敵軍碰在古德裏安們的防線上流血致死,但卻不能了解一個高明的拳師往往會後退一步,以便發動一個決定性的突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