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8章 曆史的公正評價(十)(2 / 2)

在這種情況下,當這個人出發時,他心理隻想把前線上的事實真象告訴希特勒,可是回來的時候卻完全被希特勒說服了,而且更充滿了信心。

當古德裏安充任集團軍群總司令的時候,為了作戰的問題,常常與希特勒發生辯論,使古德裏安感到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在為他自己的觀點辯護時,實在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韌性。

幾乎一爭論就是好幾個小時,有時他的來賓會達到他的目的,但多數卻是空手回去,最好的安慰也隻不過是空洞的諾言而己。

古德裏安所認識的人中間,再沒有哪一個在這樣的討論中具有與他同等的持久力。

與一個前線指揮官之間的爭論,最大限度的時間充其量也還不過幾個小時,可是總參謀長柴茲勒爾上將為了要求希特勒采取必要的行動,常常是一爭論就是好幾天。

當這種爭論正在進行之際,古德裏安們總是慣於問柴茲勒爾他們已經達到多少“回合”了。

此外,希特勒用來為其觀點辯護的理由(古德裏安在這裏所指的包括純軍事的在內),通常也還是不易加以駁回的。

尤其是在有關作戰意圖的任何討論中,所爭論事件的後果幾乎無人能作絕對正確的預測。在戰爭中沒有一件事能夠確定,不管是說的還是做的。

當希特勒自己感覺到他在戰略方麵的意見,不能予人以任何良好印象時,他就馬上會從政治或經濟的領域中去尋找理由。

因為他對於政治和經濟情況的知識,是任何前線指揮官所無法比擬的,所以他的辯論在此時通常就也更顯得理直氣壯。

作為一種最後的手段,古德裏安們也就隻好堅持著說,假使他不同意古德裏安們的建議或是向他所提出的要求,則在軍事方麵一定會發生惡劣的後果。

於是在政治和經濟方麵也就會隨之而受到惡劣的影響。

相反,盡管他不願意接受要求,可是卻常常表現出來他是一個善聽者,而且有時他也能作客觀的討論。

這樣一位宿命論的獨裁者,他所思考的就是他的政治野心,而且生活在他的“天命”信仰之中,所以與其軍事將領之間,自然很難發生任何親密的關係。

很明顯,希特勒對於個人的因素最不感興趣。照他看來,一切人類都隻不過是一種工具,用來達到其政治野心而已。他自己對於德國的軍人,毫無任何感情上的聯係。

一方麵由於希特勒的個性,另一方麵由於統帥部的組織,遂使德國的軍事領導所具有的缺點日趨明顯。於是又自然引出一個進一步的新問題,有什麼方法可以使這種局麵有所改良呢?沒有。

為了使戰爭可以有比較合理的指導起見,古德裏安曾經至少作過三次的嚐試,來勸誘希特勒在最高統帥部的組織中接受某種改革。

據古德裏安所知,還沒有第二個人敢於像古德裏安這樣的直率,當麵批評他的軍事領導是不適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