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省就是反省自己,這是隻有人類才能辦到的事。一般地說,自省心強的人都非常了解自己的優劣,因為他時時都在仔細檢視自己。這種檢視也叫做“自我觀照”,其實質也就是跳出自己的身體之外,從外麵重新觀看審察自己的所做所為是否為最佳的選擇。這樣做就可以真切地了解自己,但審視自己時必須是坦率無私的。
能夠時時審視自己的人,一般都很少犯錯,因為他們會時時考慮:我到底有多少力量?我能幹多少事?我該幹什麼?我的缺點在哪裏?為什麼失敗了或成功了?這樣做就能輕而易舉地找出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為以後的行動打下基礎。
《聖經·新約》裏有一則這樣的故事:對基督懷有敵意的巴裏賽派人,有一天,將一個犯有奸淫罪的女人帶到基督麵前,故意為難耶穌,看他如何處置這件事。如果依教規處以她死刑,則基督便會因殘酷之名被人攻訐,反之,則違反了摩西的戒律。基督耶穌看了看那個女人,然後對大家說:“你們中間誰是無罪的,誰就可以拿石頭打她。”
喧嘩的群眾頓時鴉雀無聲。基督回頭告訴那個女人,說:“我不定你的罪,去吧!以後不要再犯罪了。”
此則故事告訴我們的是:當要責罰別人的時候,先反省自己可曾犯錯。
蘇格拉底說:“沒有經過反省的生命,是不值得活下去的。”有迷才有悟,過去的“迷”,正好是今日的“悟”的契機。因此經常反省,檢視自己,可以避免偏離正道。
我們常說:“成功源自於自我分析”,“失敗是成功之母”,“檢討是成功之父”。都是在說明一件事:自我反省、自我分析、自我檢討與成功有莫大的關係。
其實,人生允許出現錯誤,但不能允許同樣的錯誤犯第二次,人的一生如果充滿著錯誤,那麼他的結果就無法正確。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錯在哪裏。
一個成功的人往往是一個自我反省的人,自我分析的人。
每件事情都有其相應的時間和空間。既要花時間去實施,又要花時間去反省。我們當中的大多數人並不利用時間進行反省。在我們繁忙的日程表上往往會忽略這一成功秘訣的重要部分。
在一天結束時,一定要花些時間審視一下在一天中發生的事情——到什麼地方去、遇見了什麼人、做了什麼、說了什麼等等。沉思一下做了什麼,沒有做什麼,希望再做什麼和希望不做什麼。一定要盡可能生動而形象地記住那些相關的事件。記住顏色,記住情景,記住聲音,記住交談內容,記住經曆。
經驗可以變成商品,變成錢財,變成貨幣,經驗是價值之源。然而隻有記錄下來的經驗,經過認真思索沉澱的經驗,才能將它們轉變為有價值的東西。一個人命運上的差別不是由他們的遭遇決定的,而是由他們對待遭遇的態度決定的。為了能做一些對生活有益的事,我們必須從遭遇中汲取有價值的信息。
理想的反省時間是在一段重要時期結束之後,如周末、月末、年末。在一周之末用幾個小時去思索一下過去7天中出現的事件。月末要用一天的時間去思索過去一個月中出現的事情,年終要用一周的時間去審視、思索、反省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件事。
自我反省的時間越勤越有利。假如你一年反省一次,你一年才知道優缺點,才知道自己做對了什麼,做錯了什麼。假如你一個月反省一次,你一年就有了12次反省機會。假如你一周反省一次,你一年就有54次反省機會。假如你一天反省一次,你一年就有365次反省機會。反省的次數越多,犯錯的次數就越少。
有一個青年,有一天在街角的小店借用電話。他用一條手帕,蓋著電話筒,然後說:“是王公館嗎?我是打電話來應征做園丁工作的,我有很豐富的徑驗,相信一定可以勝任。”電話的接線生說:“先生,恐怕你弄錯了,我家主人對現在聘用的園丁非常滿意,主人說園丁是一位盡責、熱心和勤奮的人,所以我們這兒並沒有園丁的空缺。”
青年聽罷便有禮貌地說:“對不起,可能是我弄錯了。”跟著便掛了電話。小店的老板聽了青年人的話,使說:“青年人,你想找園丁工作嗎?我的親戚正要請人,你有興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