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的早上吃的是年夜飯剩下的菜。肖月想起了前世的時候,大年初一早上都是要吃餃子的。但是這裏沒有餃子,肖月總感覺過年少了點什麼。
初一就是在家裏等著鄰裏間相互的拜年,肖月跟楊昌發就在自己的屋子裏呆了一天。
大年初二的時候肖月跟楊昌發回了娘家,這裏的習俗是出嫁女兒回娘家一般是在初三,隻有家裏有人過世沒有過三周年的話就是初二回,過了三周年也是初三回。肖月的奶奶去世才一年所以肖月就在初二這天回了娘家,楊昌發也拄著拐杖跟她一起慢慢的往娘家走。
回娘家的節禮是吳氏準備的,這種關係臉麵的事情楊老爺子向來是很注重的,吳氏也不敢太過隻是準備的東西卻讓人無語。吳氏就隻是給了2斤的豬肉和一包點心,楊老爺子是注重臉麵但隻關注兒媳回娘家帶不帶節禮,至於帶多少那就不關心了,反正帶多少就隻有娘家人看到,但是若不帶那走在路上就被人看到了。楊昌發看到節禮這樣少的時候就讓肖月帶了5兩銀子給嶽家,自己受傷嶽父嶽母跑前跑後幫忙,自己孝敬他們也是應該的。
肖月跟楊昌發到肖家的時候肖老爹在堂屋等他們,鄭氏已經在廚房忙著中午的飯了,弟弟妹妹看到他們回來都很高興。
肖春看到楊昌發就趕緊快走幾步攙著他坐到了堂屋的椅子上,肖星端著水過來讓他們喝著暖暖身子。
肖月在堂屋呆不住就去了廚房幫鄭氏的忙,“娘,我來幫你。”
鄭氏回頭笑著說:“你回來就是客人了,怎麼能讓你動手。”
“娘,瞧您說的,我就是嫁出去了不還是您的女兒回家哪裏算是客人呀!”
“你呀!”鄭氏看著自己的女兒笑著,雖說是嫁在同一個村裏,但是平日裏她也要照顧一大家子而且閨女上頭有婆婆沒事不好回娘家,所以也不是經常能見上麵。“月兒,你在楊家還好吧!”
“好著呢,平日幹活就是三人輪著,剩下的也沒啥,反正我跟昌發也知道分家時我們肯定沒有多少東西,所以我們也不爭什麼就還好。我們現在就等著老三考上秀才,可以做官了就分家。分了家之後我們再努力賺錢自己過日子。”
鄭氏聽著心裏也是讚同小兩口的想法,有吳氏在,那楊家的東西就得留著給老大和老三,“你們心裏清楚就行,等分家了你們的日子就好過了,昌發在他爹娘的身邊沒有呆過幾年,這感情是很薄的。但是分家你們還得找找裏正和族長,就是不分給你們地跟錢都行,但是房子得給你們一間,不然你倆去哪裏住。”
肖月說:“我們打算先蓋個茅草屋,賺錢之後再蓋。”
鄭氏沉默了一會兒說:“你們到時候再看吧,現在說是什麼都沒用,也隻是自己想想,到時候分家要有裏正跟族長作見證的,你公爹和婆婆太過分裏正他們是不會不管的。”
肖月卻並不這樣想,“裏正他們也隻是過去做見證,畢竟是家務事他們也不好管得太過,沒事,到時候再說吧!”
“嗯,也隻能這樣了。”
因為肖家沒有親戚,所以吃飯的時候大家就坐在一張桌子上。
肖星是個靦腆的姑娘,在飯桌上就隻是吃著飯不開口說話,大家說到高興的地方她會跟著大家一起笑笑。
肖春因為跟著肖老爹整天到處跑著送家具,而且又是長子,所以雖然年紀看著不大,但整個人穩重得很,而且很會照顧人。
他會時不時給肖老爹和楊昌發倒酒,又或者是給鄭氏和肖月、肖星倒點熱水,還給坐在自己身邊的弟弟夾點他夠不到的菜,所有的人都被他默默地照顧到了。
而肖夏開朗活潑又認識字,大人們說著什麼的時候他也跟著說兩句,偶爾鬧個笑話逗大家開心。
整個飯桌氣氛都很好,一家人和和美美的,不像在楊家吃飯時讓人感到壓抑,一旦有個什麼好的菜沒幾筷子就被搶光了。
吃完了飯,一家人都端著茶水在屋裏說話,因為時常有人來肖家定家具,所以肖家是常備茶葉的,雖然不是什麼好茶但是在鄉下來說已經是稀罕,村裏人不喝茶,來客人都是喝糖水。
肖老爹問楊昌發,“昌發,你的腿怎麼樣了?”
楊昌發感到心裏暖暖的,被人關懷的感覺很是不賴。
“爹,已經沒事了,到春播的時候就三個月了也就好了,那時候剛好可以進山打獵了。”
肖老爹不讚同的皺了皺眉,“腿剛好還是不要上山的好,等徹底養好了再去。”
楊昌發點頭,“爹,我知道,我肯定把腿養的完全好了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