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慢慢對他刮目相看起來,心裏那個總是風平浪靜的湖麵,禁不住泛起了一層漣漪。與他緊貼著的身子,忽然如通了電流一般,第一次產生了一陣溫馨的顫栗。
靜下來以後,大家都被睡意籠罩,慢慢都閉上眼睛休息了。
但火車還在顛簸著向前奔馳。“嘩——嘩——”與對麵飛速開過的列車擦過時,發出陣陣呼嘯聲。讓人感覺自己也在隨著飛速向前的列車前進著。
天剛朦朦亮,列車就到達徐州站。他們出站後,先去長途汽車站買車票。買好車票,才去吃早飯。踏上開往桂新華所在縣的那輛長途汽車,他們一坐下,就靠在椅背上打起了瞌睡。
一覺醒來,郭小茹睜開眼睛往窗外看去,展現在她麵前的是一片一望無際的金色原野。這是個秋收季節,蘇北大地上到底是一派豐收的景像。
在上午暖融融的陽光照耀下,一塊塊整齊的田野就像一幅幅油畫,富有詩情畫意。讓人看了,感到賞心悅目,精神振奮。
蘇北這些年發展也好快啊。看著這一片片迷人的田園風光,郭小茹心裏說不出的感慨。她小時候隨爸爸來過一次,那時的蘇北農村還比較落後,路窄屋小,有些地方還是一片片的土坯房。現在你看,一條條水泥路畢直平坦,老百姓都住上了寬敞明亮的大瓦房,有些人家還建起了小洋房。
到了那個縣城,沈教授拿出那張寫有桂新華老家住址的紙條,去一個路口叫車。談妥價格後,他們三人包了一輛車,馬不停蹄地往桂新華的老家趕去。
這個縣城也充滿了現代化氣息,到處都是熱氣騰騰的建設工地。郭小茹一路好奇地看著,心裏有些興奮,也有些緊張。出租車開出縣城以後,就沿著一條寬闊的水泥路往鄉下駛去。
沿路是一片片如畫的農田和村莊。大約開了半個多小時,就到了那條叫“獅子尾巴”的小鎮上。沈教授搶著付了車錢,出來帶著郭小茹和李建國往小鎮裏麵走去。
說是一條鎮,其實根本就沒有什麼市麵,隻有一條既是道路又是街道的小街。
路麵是高低不平的石塊鋪成的。石塊被腳底和風雨磨蝕得陳舊光滑,滿身都是歲月的痕跡。石路的兩旁稀疏地開著一些小店,冷冷清清地對著空空蕩蕩的路麵。
從路麵的磨蝕痕跡和一些店麵的斑剝跡像,卻也依稀看得出二三十年前這裏的熱鬧情景。這個形似獅子尾巴的小鎮,顯然是被時代淘汰了。
“這條街,就是桂新華從小生長的地方。”沈教授邊走邊對郭小茹介紹說,好像桂新華是個什麼曆史名人似的,“他從小學到高中,都是在這個鎮上度過的。”
郭小茹仰頭四顧,用心聽著,心裏禁不住有些激動。她覺得這條小鎮上的一切,都有一種特別親切的感覺。盡管滿目滄桑,灰土矮小,可憐巴巴,卻到處有著一種說不出的曆史感,和與自己有著某種關聯的惆悵感。
“現在各地不是都在搞新農村建設嗎?”沈教授來過一次,知道的情況比較多,“這裏的許多居民都集中到大鎮上去了,這條原來比較熱鬧的小鎮,也就冷落蕭條了。”
轉過那條小街,穿過一個弄堂,就來到後麵一幢灰舊的小樓前麵。沈教授站在樓房前麵的場地上,對郭小茹介紹說:“這幢小樓,就是桂新華的老家。我上次來的時候,聽他媽說,他們原來是住在下麵農村裏的,他們一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改革開放發後,他父親到這條小鎮上租了一個攤位,殺豬賣肉,家庭條件才漸漸富裕起來。有了些錢,他們就在這裏買了一塊宅基地,蓋了這幢小樓。”
郭小茹和李建國像參觀曆史文物一樣,認真細致地觀看起來。這是一幢普通的二層小樓,長方形,尖屋頂,青色大洋瓦,水泥牆麵已經有些灰黑,鋼門窗也有些生鏽。
這時候,他們的鄰居家有人看見了他們,一個中年家婦走過來問:“你們找誰?”
沈教授說:“找桂新華。”
那個女人就仰頭衝二樓喊:“三嬸,有人找桂新華。”
一會兒,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婦人從樓下慢慢走下來:“你們,是哪裏來的?”
沈教授走上去說:“我們,是從上海來的。桂新華媽媽,桂新華在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