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 玉麥商機(1 / 2)

當田複珍得知自己被任命為太原知府時,驚得連下巴都差點掉了下來,他不認為朝廷和皇帝當真以為其功該有此擢拔。但是,當他就此事私下裏詢問李信是否在皇帝麵前有所助力之時,李信卻笑而答道:“李信區區一介武夫,如何能決定太原知府的人選?”

倒合情合理,李信雖然目前在山西隻手遮天,那是因為流賊作亂,將原來的衙署班底都一網打盡了,隻要局麵平定,朝廷早晚會將各衙門官員悉數配齊。屆時,李信會被死死的束縛起來,權力也僅限於軍兵的訓練與指揮了。

隻要得位不是李信這武人所舉薦,他田複珍便可問心無愧的做太原知府,料理一府的民政。倒不是田複珍有小人乍起之心,而是於體製不和,他雖然行事已經悖逆於主流,但於正統的擁護,仍舊是不遺餘力。

有鑒於此,田複珍便不再多想,可仍舊對這匪夷所思的任命感到奇怪,更為奇怪的是,任期於慣例不和,竟然隻有一年。無論如何,都圓了他多年來的夙願,讀書讀書,家國天下,若是不為一任父母,豈不是空做了十數年的官?

從今年天起,他便是太原府的知府,一府的承宣政令,財賦大權盡握一手,雖然隻有一年,但亦可大展拳腳。

第一個找他的就是李信,同時也帶來了一道大難題。

“府尊大人,李信找您要糧食來了!”

這不是開玩笑,三衛軍以及各地招募的新軍都將麵臨斷糧的境地,還有太原附府由總兵府督辦的場礦招募了大量工人,都需要大量的糧食,除此之外還有遍地的災民每日都等待開倉放糧,領救濟。劉國能留下的糧食再多也經不起如此折騰,現在太原知府既然已經有了正主,李信當然要來找他要糧食。

但田複珍現在一窮二白,手下沒人又沒錢,又讓他從何處變出這些急需的糧食來堵缺口?他李信才有錢哩,真是富戶哭窮。

“大將軍莫要玩笑,田某上手有多少貨,你還不知?說罷,有甚建議,田某一一接受便是!”

田複珍雖然已經貴為一府黃堂卻仍舊如以往一般,說話行事沒有分毫拘束,亦不見讀書人身上普遍的驕嬌二氣。

“府尊大人果然快人快語,李信有個法子,卻是登不上大雅之堂。”

田複珍則態度陳懇。

“可急煞人也,大將軍關子還要賣到幾時?”

“好好,不賣,說便是!”見田複珍一本正經,李信也不再於他賣關子,便直說自己的想法。

“以商養農,以戰養商?”

田複珍大為疑惑。

“還請將軍詳細解釋?”

“山西地少山多,糧食產量又低,若是遇到災年,出現饑荒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

田複珍點頭,山地產糧少自然不用李信來說,曆年都是如此,他想知道的是所謂兩個養該如何解釋,隻聽李信又道:“所以,我決定引進一種新型的高產作物?”

此話一出口,田複珍差點沒笑出來,李信對農事一竅不通,他在回來路上與之深談便已經得出這個結論,如何幾日功夫竟然弄的跟有多年經驗的老行家一般。但見他說的極是認真,便也耐著性子繼續聽下去。

“李信曾聞山東河南一帶多種玉麥,這種作物不但高產,而且適應力極強,尤其是山地種植此物再合適不過,所以我準備引進一批過來,普遍推廣!”

“甚?玉麥?”

田複珍正端著茶碗潤喉,聽到李信說要引進玉麥大舉推廣種植,再沒忍住,一口水全部噴了出來。

玉麥不是普通食物,此物出於西番,乃進貢之物,故稱其為禦麥,近幾年才叫成了玉麥。而且這東西雖然算不上珍饈佳肴,卻也絕對不是尋常百姓隨便就能吃到的,他在南京任官之時,好歹也是正四品的官員,吃玉麥的次數一手之數也數得過來。如何?李信竟要引進如此奢侈的食物作為主糧不成?

幾經確認,田複珍才確信,李信不是在說胡話,也不是在開玩笑。可這和以商養農又有甚關係?

李信幾日來也沒閑著,私下裏做了大量的調查工作,請教了不少當地的農民與外省逃難來的難民,竟然發現在崇禎年間中國就已經有了一定產量規模的玉米在種植。隻不過讓他大跌眼睛的是,這種在後世的粗糧,於明朝末年竟然隻有富戶大族的餐桌上才能吃得到,是地地道道的奢侈品。

他忽然意識到,其中蘊含著大量的商機與利潤。眾所周知,玉米的適應生存能力極強,山西這種多山地的地方,種植此物再合適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