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三章 入朝(1 / 2)

多爾袞坐上攝政王的位置後,為了分化來自八旗內部的反對力量,他大肆起用了不少漢人,作為身邊的爪牙。範文程就是其中之一,他甚至還為此人編造了一個北宋名臣範仲淹之後的出身。

“攝政王,明軍出現在朝鮮國平安道,此事萬萬不能一筆帶過。”

範文程十分清楚攝政王的想法,為了這次伐明他已經準備了兩年,眼看著秋收就要結束,再有一個月就可以出兵了,偏偏又鬧出了這等事來。這事擱在誰身上都會惱火的不行,更別提急於在大清內部以軍功建立絕對權威的攝政王了。

但若因此而倉促出兵,那才是致命的隱患,所以便極力勸阻攝政王,必須在穩定後方朝鮮國的前提下,才能南下發明。

“如果因為朝鮮國內亂,耽誤了出兵日期,又該如何應對?”

多爾袞的麵色很難看,聲音也硬邦邦的。

“如果是這樣,奴才建議攝政王寧可明年出兵,一定要先解決了朝鮮國這個亂源!”

多爾袞斷然搖頭,站起來在屋子裏來回走了兩圈,這是他的習慣,一旦遇到難以抉擇的問題,他便如此以排解情緒。

“朝鮮國的亂源要解決,一個月後的出兵也不能耽誤!”

出了攝政王府,範文程邊搖頭,邊歎息,自打成為權傾朝野的攝政王以後,多爾袞越來越獨斷。以眼下的形勢,任誰都看得出來,絕不再適合貿然出兵。

而且朝鮮國平安道出現的明軍也未必是空穴來風。早在數日之前,範文程就收到了他那同宗兄弟的書信,信中曾隱晦的提及,發覺有明軍在對岸活動。

在範文程的意識裏,即便朝鮮國出現了明軍,那也隻能是偷偷摸摸的私下行動。誰又能料得到,到了晚間就有新安府當地部落派來的信使,哭天搶地的控訴,明軍在鴨綠江邊明目張膽的放炮,還殺了不少滿人,請攝政王為他們做主。

多爾袞為此大發雷霆,他不相信明軍會如此猖獗,亦或是他不相信明軍有這種能力和膽量,敢於孤軍深入到朝鮮國中。他直以為這是當地的部落為了名正言順的擴充本牛錄,而在向朝廷施加壓力。

為此,多爾袞差點令人將那些哭天搶地的部落使者轟到衙門裏,交由皂隸一一審訊。

範文程被召來之後,他再次力勸多爾袞,“此事確如攝政王所料,不可輕下結論,不如遣得力之人,往鴨綠江左近詳加探查一番。另一方麵,朝廷應當立即遣使,往超過責問閔氏……”

聽到範文程提及朝鮮國亂源首惡閔氏,多爾袞當即打斷了他的話。

“閔氏,李氏叛臣,如果大清國對他予以承認,豈非是姑息縱容反賊?何況,李氏已然臣服,若大清身為宗主國不為其做主,今後還如何立信於化外番邦?”

範文程的看法比起多爾袞則要實際的多,李氏一直對大清國陽奉陰違,表麵上臣服大清,但一直在暗中與明朝眉來眼去。這也一直是一個位於大清國後方的不穩定因素。現在閔氏站出來除掉了李氏,豈非做了他們一直想做的事嗎?

現在最合適的處置手段就是立即遣使往朝鮮國,一方麵拉攏閔氏,一方麵探明閔氏的態度。

“現在朝廷急於伐明,便更不能輕易去動閔氏!難道攝政王有意再次出兵朝鮮國?”

多爾袞泄了氣,“你說的對,但本王就是咽不下這口氣,準備了兩年時間,偏偏事到臨頭竟被朝鮮國那跳梁小醜攪合了。”

範文程勸道:“也不盡然,畢竟出兵還有一個月的時間,還是要盡快探明朝鮮國明軍虛實。如果是空穴來風,出兵伐明就可照常不誤!”其實他沒有將後半段說出來,如果不是空穴來風,幾年無論如何都不能出兵伐明了。

其實,多爾袞何嚐不知道其中利害,但鎮守山海關的明朝重臣,孫承宗剛剛於月前死去,山海關內乃至明朝內部都人心惶惶。如果今年出兵,定能收到奇功。

若等到明年,明朝內部傾軋落下帷幕,豈非失去了這大好的良機?

發泄過後,多爾袞恢複理智,尋思了一陣,緩緩道:“既然如此,你就親自去一趟朝鮮國,看看平安道究竟有沒有明朝的軍隊。”說到此處,多爾袞的麵色驟然變得狠厲。“如有明軍果真出現在平安道,就足以說明閔氏與明朝多有勾結,早晚本王要滅了閔氏!”

範文程見多爾袞終於鬆了口,便讚了一句:“攝政王明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