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隊行進速度很快,不過旬日功夫就已經進了北直隸境內,隨船隊的千餘衛士輪換著分置於大運河兩岸,人馬晝夜不歇,在方圓十裏的範圍內嚴加警戒,生怕鎮虜侯在路上遭了歹人襲擊。
此時,山東已經從流寇手中奪回來近一年,雖然路上依舊匪盜橫行,但是敢於襲擊官軍所護持船隊的仍屬絕無僅有。實際上衛士營官所怕的並非盜匪流寇,實則是怕朝廷中某些別有用心之人趁著鎮虜侯離開南京和三衛軍大軍保護的機會對他痛下殺手。
畢竟楊嗣昌已經在山東經營了將近一年,一省的官吏和駐軍將領也都悉數從盧象升的舊部換成了他的親信。眾所周知的是,楊嗣昌向來記恨鎮虜侯,並曾幾次欲置之於死地,隻是後來都沒能得逞而已。
現如今楊嗣昌身攜大勝流賊之功,行事愈發囂張,就算公然派來大軍於半路剿殺也不為奇怪。
在過了濟南府以後,的確出現了一支不明身份的人馬。這讓千餘衛士頓時緊張起來,衛士營官同時也做好了最壞的打算,一旦對方突施偷襲便要拚死力戰,同時還要掩護鎮虜侯登岸,在騎兵小隊的護衛下突圍返回江南。
李信聽了營官的報告以後哈哈大笑起來,然後對那營官說:“不必擔心,就算楊嗣昌有這個賊心,也沒有賊膽,告訴將士們,盡管放心大膽的前進就是!”
看到鎮虜侯如此篤定,那營官才心下稍安的告退,一路上果然沒有人敢於偷襲他們,直到了高陽地界以後,那股暗暗監視的人馬也消失不見了。
這並非李信料事如神,而是對楊嗣昌這種人的性格有著精準的判斷。向楊嗣昌這種恃寵而專權,又能力平平的大臣,雖然在爭權奪利,打擊異己之時,會無所不用其極。但歸根結底,還是要一塊遮羞布的,也就是至少能有個說得通的罪名扣在對方腦袋上,然後在用朝廷的威權將其徹底打到。
像半路行劫暗殺這種事,他既不屑也不敢,畢竟這麼做會出現許許多多的變數,萬一失手那就是無可挽回的大錯。所以,又何必急在這一時,不如將燙手的山芋留到京師中,讓內閣皇帝來操這份心,他坐收漁人之利豈不更好?
事實上楊嗣昌果然也如此一般,派出去的人馬也僅僅是監視之用,生怕李信在半路上反悔,再逃回江南區。若是李信半路上有一絲一毫打算調頭南下的意思,那他將會派出重兵圍追堵截,就算堵也得將李信堵到北京去,讓皇帝處置這廝,就像當年殺袁崇煥一般。
眼見著李信人馬過了山東地界後就棄船登岸,負責監視的主將的確緊張了好一陣,但很快他們便發現,原來李信棄船登岸是要護送前南直隸巡撫孫鉁的靈柩回高陽去。
楊嗣昌在得到了部下的稟報之後,一顆心這才放回肚子裏,知道李信不會在返回江南,於是下令監視人馬可以撤離,返回山東駐地。
李信過了德州以後便與張方嚴分道揚鑣,張方嚴依舊乘船到京師去,而李信則改走陸路,護著孫鉁的靈柩趕往他的故鄉,高陽。
進了北直隸地界以後,李信便已經能明顯的感受到沿途之荒涼。馬隊沿著官道走了將近三百裏,沿途村子也有十幾個,但進去隻好卻發現裏麵早就空無一人。
到處都是劫掠過後剩下的一片狼藉,偶爾還能見到幾根森森白骨,不知是人還是畜生的。真真是千裏無雞鳴,白骨露於野。
“鎮虜侯,總這麼走下去也不是個法子,路上一戶人家都沒有,想買些糧米都困難!”
他們這些人走水路的時候可以用大船來裝載糧草,但是一旦到了陸地上,如果沒有專門負責運送糧食的輔兵,僅靠隨身攜帶的糧食至多也就能撐得七日。
李信最初的想法還很樂觀,近千人馬攜帶七日糧食已經足夠了,餘者不夠的可從途徑當地縣城中或者富戶手中購買。
不過,走出去三百裏地之後,李信才發現他的想法與現實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沿途中甚至連經過的僅有的一座縣城都已經在戰亂中廢棄,殘垣斷壁,了無人煙,幾乎就是一座死城。
李信長歎一聲,想不到距離大明京師越近,竟是這般的蕭條荒蕪,這似乎在另一麵也預示著這個讓他既愛且恨的大明已經不可避免的在一步步滑向毀滅的深淵。
“都堅持堅持,到了高陽再說!”
李信現在隻怕連高陽都沒了人,到那時他恐怕隻能將孫鉁的靈柩運往北京,因為在北京他還有一個年滿二十歲的兒子在戶部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