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稍稍沉思了半響,他才不溫不冷的說道:“娘娘想的未免也太簡單了,自古以來,不論是新君上任,還是改朝換代,太後的人選,向來都是由選定好的國母勝任,所以娘娘這個心願,兒臣怕是不能如您所願,還望娘娘見諒。”
嫡母畢竟是嫡母,李世民的拒絕是在淑妃意料中的事,不過,既然他能當皇帝,自然也能顛覆曆史,把她送上太後寶座,除非他是有意之為。
“秦王不必急著答複本宮,本宮也相信,秦王既能設法將自己送上萬人之上,想必一定也能有辦法把本宮推送一步。”
淑妃稍稍頓了一下,隨即她又說道:“當然,秦王若執意不肯,本宮也絕不會做出任何逼迫之舉,要知道,本宮認為能做到此事的人,遠不止秦王一人。”
有關曆代延續下來的習俗,淑妃當然是清楚,但習俗還不都由人定,既然是權威最高者,她相信隻要李世明願意,一切都不在是問題。
李世明將一臉冷意釋放鬆懈了一點,淑妃不僅手握他製造偽證的把柄,且完全可以在和他鬧翻的情況下,以那支箭威脅他,或再去投靠李建成,這樣一來,他剛鞏固起來的勢力,又要受到嚴重摧毀,所以他不得不考慮大局。
但李世明也不能顯得過於被動,況且淑妃的要求,未免也太過分了點,別說曆代沒有這樣的慣例,就算是有,他也不會廢去嫡母,而立她為太後,所以他冷言冷語的說道:“自古以來,還沒有哪位帝王,廢嫡母立庶母為太後的慣例,難不成娘娘要超越史記?”
“能不能超越史記,本宮不敢保證,不過名垂青史,也算是不枉此生。”淑妃要的不過就是一個萬人敬仰的名位,至於是名垂青史,還是遺臭萬年,起碼百年後還有人知道曾有她這麼一號人物。
淑妃的架勢,看來是決心要勢在必得,李世明卻咽不下這口氣,所以他做出一副盛氣淩人的架勢說道:“名垂青史固然是人人所願,不過也並非是人人都能如願,況且廢嫡母,乃是大不敬,兒臣既然一心為國為民,又豈能犯此等低級錯誤,所以娘娘這個心願,請恕兒臣不能如您所願。”
李世明僅停頓了一下,又起身說道:“當然,娘娘若真的認為,有人更合適兒臣幫您完成心願,兒臣隻能自愧不如,兒臣告退。”
李世明倒是想試探一下,淑妃到底具備多少意誌,包括她堅決的心態,是否能達到他所想的境界。
“秦王最好想清楚再踏出這裏,否則本宮不保證會珍藏這支寶箭。”淑妃將那支真正射傷李世明的箭,拿在手中上下打量著,她不相信李世明真的敢毫無顧忌,要知道,她一旦將這支真正的凶器交給李淵,李世明麵臨的就不僅是嫁禍的罪名,而是永不可能再翻身重來。
“不過是一直廢箭,娘娘又是從何得來。”李世明絲毫不輸淑妃的冷傲,“況且娘娘方才也說了,凡是後宮之人,一律不得私藏兵器,否則就是暗藏謀害之心,娘娘如若把這支箭送到父皇麵前,父皇又會怎麼想,就算父皇對娘娘百般信任,那麼又該向他人如何解釋,娘娘難道不考慮這些嗎?”
“多謝秦王提醒,本宮既然能把這支箭留在身邊,自然也有本宮的一套說法,隻要秦王走出這扇門,本宮保證在下一刻派人把這支箭送出去。”
“那娘娘請自便,兒臣拭目以待。”李世明頷首示意了一下,他倒也不是不擔心淑妃的威脅,隻是他希望能趕在李淵查明真相之前,先把大局拿下,這樣一來,不管真相還是假象,李淵拿他都沒有辦法,所以他無疑也是在做賭注。
“還差點忘了告知秦王;”淑妃依舊是不驕不躁的說道:“秦王那次狩獵被射傷一事,正是本宮派人所為,太子隻不過誤失一支弓箭,恰好被本宮利用了而已。”
李世明深邃的星眸,微眯出一道犀利的閃光,原本以為淑妃隻是有關這件事,卻不想她才是那個幕後黑手。
事情既然是淑妃一手操控,那麼其中的利害,就不是李世明所能控製,所以他不得不將主權化,變的被動化。
在長達一下午的商談後,李世明隻能先答應淑妃的要求,隻要先穩住她,並利用她幫自己爭取來出戰迎敵的機會,他不怕以後沒機會討回這次的隱忍。
皇後一直密切關注著朝政的變動,也沒有放過後宮之人的異常變動,所以在李世明密會淑妃之後,她便更加確定他們暗中有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