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和諸葛亮有些為難了。作為使者他們沒有權利敢於別國的事情,如果被抓住就有殺頭的危險。孫權一人的話也未必可信,如果是個陷阱,自己豈不白白死在東吳。司馬懿道:“吳王殿下,此事關係重大,並不是我不願幫你,怎奈,我隻是個使者,你容我考慮兩天,三天之後我再給你答複!”
到了第三天,孫權再找司馬懿和諸葛亮的時候,早已經是人去樓空。吳國敗亡在即,就算司馬懿和諸葛亮能助孫權鏟除虞翻,也會傷及吳國的根本,如今的形勢,吳國已經經受不起任何折騰了兩人思量再三,也隻好一走了之。三國聯盟的事情就這樣無果而終。
這種事情,在孫權殺了張溫的時候,南郡的幾大謀士早已經預料到了結果。吳國的政權,依靠的就是大家族大地主支撐,一方的倒台,預示著另一方的崛起,就算這一次孫權依然力挽狂瀾,出了虞翻,馬上就會蹦出來張翻、王翻頂替這個位子。
李輝微微一笑:“諸葛亮和司馬懿都不願插手吳國的事情,看來吳國真到了不亡不行的地步,各位打起精神,再有幾天,我們的準備工作就要完成,到時候就是我們大顯身手的時候了!”
龐統這兩天心情不好。以前的兄弟竟然和自己的仇人走到了一起,心裏怎能舒服。想當年,諸葛亮和自己被人稱為臥龍鳳雛,那是何等榮耀,兩兄弟一起發誓一定要除掉禍害天下百姓的司馬家。而現在諸葛亮竟然和司馬懿同來同往,真應了那句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
三國結盟沒有成功,魏國和蜀漢的結盟卻是相當的成功,雙方約定,他們共同的敵人是李輝,無論任何一方遭受李輝的攻擊,另一方都要無條件的支持。為了表示誠意,曹丕將駐守五丈原一帶的大軍調到了馮翊。諸葛亮也將漢中大軍調往上庸,同時從成都派遣大軍進入江州,準備抵擋隨時可能出現的李輝大軍。
魏黃初三年,蜀漢章武二年,吳黃武元年,七月。李輝發布伐吳計劃的最後的一道命令。命趙雲留守荊州,顏良、徐晃協同趙雲防備曹丕和劉封,命太史慈率兵十萬,以徐庶為軍師,從徐州出發,沿潁水而下,直撲吳國國都建業;命周泰率兵十萬,以龐統為軍師,從揚州出發,過廬江越過長江,插入吳國內部,阻隔陸遜回兵之路;令甘寧、蔣欽、潘璋率領水軍,一路尋訪長江,防止吳軍北上,另一路切斷沿海,不使吳人沿海路逃逸,第三路裝載海軍突擊隊,從神亭嶺登陸,襲擊吳郡,對建業成包圍之勢;李輝自己率領十萬大軍,以郭嘉為軍師,順江而下,進攻柴桑,和吳國最後的希望展開對決;命吳闌、雷銅扼守南海要道,不可方一名吳軍進入交州。
李輝要將吳國徹底封閉在其境內,完全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