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說話的法則(3)(1 / 3)

事實上,如果你曾經具有這種生活經曆和體驗,通過經驗和省思而使之成為你的思想,你就可以確定一個適合於你題目。那麼如何去尋找這樣的題目呢?深入自己的記憶裏,從自己的背景中去搜尋生命中那些有意義並給你留下鮮明印象的事情。多少年前,我們對能夠吸引聽眾注意的題目做了一項調查,發現最為聽眾欣賞的題目都與某些特定的個人背景有關。例如:

早年成長的曆程,這和家庭、童年回憶、學校生活有關的題目,一定會引起他人的注意。因為別人在成長的環境裏怎樣麵對並克服阻礙的經過,最能引起我們的興趣。

要合情合理,盡量地在演講中穿插自己的生活經曆。你還可以運用一些膾炙人口的戲劇、電影和故事,人們早年遇到的挑戰等等。但是,我們怎樣才能確定別人會對自己小時候所發生的事情感興趣呢?有一個辦法可以測試。多少年之後,如果某件事情依舊鮮明地印在腦海中,呼之欲出,那幾乎便可保證會令聽眾感興趣了。

早期欲求出人頭地的奮鬥,這是一種充滿著人情味的經曆。比如,重敘自己早期為尋求發達所做的努力,也能吸引聽眾的注意力。你是怎樣從事某種特別的工作或行業的?是什麼樣的繁雜曲折的各種情況造就了你的事業?告訴你們,在這競爭激烈的世界中,為了創造事業,你會遭遇到你的挫折、你的希望以及你的成功。真實而生動地描繪一個人的生活多半是最保險的題材。

個人嗜好和娛樂,這方麵的題目根據各人所好各有不同,因此也是最能引人注意的題材。說一件純因自己喜歡才去做的事,是不可能沒有市場的。你對某一特別嗜好發自內心的熱忱,就能使你把這個題目清楚地交代給聽眾。

特殊的知識領域。即便根據多年的經驗或研究來討論有關自己工作或職業方麵的事情,也可以獲得聽眾的注意與尊敬。

不尋常的經曆,如你曾見過一些大人物;曾經在戰爭的炮火下冒著生命的危險;曾經曆過精神頹喪的危機,所有類似經驗都可以成為最好的演說資料。

每個人意識裏都會有一種原則,一種信念與信仰。如果你曾花上許多時間傾力研究一些重大問題,自然很有理由可以談論它們。隻是這樣做時,一定要舉例說明自己的信念。聽眾可不愛聽那些滿是陳腔泛論的講演。千萬不要隨意讀些報章雜誌來準備你所談論的題目。對某項題材,假如自己所知道的不比聽眾多多少,就少說為妙。可是,反過來說,如果曾花費多年時間研究的某些題材,那毫無疑問就是你說的選擇題目。

準備講演並不隻是寫些機械化的文字在紙上,或者背誦一連串的字句。也不是從匆忙讀過的報章雜誌裏抽取第二手的意見。它是在自己的腦海及心靈裏深掘,並將生命貯藏在那裏的重要信念提取出來。毋須擔心材料不夠充足或根本不存在,它就在那裏,而且相當豐富,等你去掘取。不要因為這樣的題材太私人化、太輕微,聽眾不會喜歡聽就棄之不顧。其實這樣的講演才能使我快樂,讓我感動,比我聽過的許多職業演說家的演說更讓我快樂,也更讓我感動。

隻有談論自己熟悉的事情,才能熱衷於自己的題材,快速、輕易地學會當眾說話。

對談論的內容充滿熱忱

並不是所有你我有資格談論的題目才會激起我們的興趣。比如說,你是“自己動手”的人,你確實夠格談談如何去洗盤子。可是不知怎麼搞的,你就是對這個題目熱衷不起來,並且事實上,你根本想都不願去想這些事。但是,你卻聽過家庭主婦們——也就是家庭主管們——把這個題目說得棒極了。她們心裏或者對永遠洗不完的盤子有怒火,或許發現了新的方法可以處理這一惱人的家務。不管怎樣,她們對這個題材來勁極了。所以她們可以就洗盤子的話題說得頭頭是道。

現在的問題是,你自認為合適的是否會引起眾人的興趣和讚同。如果有人站起來直言反對你的觀點,你是否會信心十足、熱烈激昂地替自己辯護?假如你會,你的題目就對了。

1926年,卡耐基曾到瑞士的日內瓦參觀國際聯盟第七次大會的會場,並作了筆記。以下便是其中一段:

“會場的氣氛有些鬱悶,前麵的幾個演說者機械地讀完手搞之後,接著上台的是加拿大的喬治費斯特爵士。我注意到他並未攜帶任何紙張或字條,不禁大為欣賞。他演講時常常做些手勢,心無雜念,全心全意放在所要說的事情上。有些東西他非常想要讓聽眾了解。他熱切地想要將自己心中所固有的某些信念傳達給聽眾,這種情形非常清楚,一如窗外的日內瓦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