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它祈禱!假如無法完成,我們將深感遺憾。我們已經過了多方麵的努力,大家的目的是相同的——即追求一個和平的世界。再也沒有比之更好的目標值得我們去奮鬥了。舍此目標,人類將麵臨有史以來最為可怕的災禍。就好比物理學上的萬有引力定律,在道德領域中的上帝法則是沒有種族與國家的界限:“拿劍者,終將死於劍下。”
能夠與之媲美的,還有林肯第二次就職演說的結尾部分。那種莊嚴的語氣以及如鋼琴般優美的旋律,讀後令人心曠神怡。如果沒有這段結尾,我們所選錄的演說結尾就不能算是完整的。牛津大學已故前任校長庫鬆伯爵就曾經宣稱,林肯的這段結束詞“可以名列人類的榮耀及珍藏……是人類雄辯口才最純淨的黃金,不,應該算是近乎神聖的口才”。且聽:
“我們萬分高興地期盼,我們非常誠摯地祈禱,這場戰爭的大災禍將很快就會成為過去。然而,如果上帝的旨意是要使這場戰爭持續到將250年來由那些無報酬的奴隸所積聚的財富完全耗盡,持續到受皮鞭鞭打而流出的每一滴血都要用由刀劍砍傷而流出的血來賠償,那麼,我們也必須說出3000年前相同的那句話:‘上帝的裁判是真實而公正的。’”
“不對任何人懷有敵意,對所有人都心存慈悲,堅守正義的陣營。上帝指引我們看見正義,讓我們努力完成我們目前正在進行的任務;擔負起我們的一切責任,以達成在我們之間的一項公正及永久的和平並推廣到全世界。”
我認為,這是由凡人口中所講演過的一段最美妙的結尾……你是否同意我的看法?在演講文學的領域中,除了這篇演講稿之外,你還能從哪一篇講稿中找到比這更具人性、更充滿愛意、更充滿同情心的段落?
《亞伯拉罕·林肯的一生》的作者威廉·巴頓在書中寫道:“蓋茨堡演講已經很高貴了,但是這篇演講卻提升到了更高一層的地位……這是亞伯拉罕最偉大的一篇演講,它把他的智慧及精神力量發揮到了最高境界。”
卡爾·舒爾茲說:“它就像是一首聖詩。從來沒有一位美國總統對美國人民說過這樣的話。美國人民也從來沒有一位能在內心深處找到這樣感人話語的總統。”
當然,你不一定有機會以總統的身份在華府發表演說,也難以總理的身份在渥太華或堪培拉發表演講。或許,你的問題隻是如何在一群社會工作人員麵前結束一次簡單的談話。那麼,你的結尾該怎麼寫呢?且讓我們稍微研究一番,看看是不是能發掘出一些有用的建議。以下是一些建議:
總結你的觀點
哪怕是在隻有五分鍾的簡短談話中,一般的演說者也會不知不覺地使談話範圍涵蓋得很廣,以至於在結束時,聽眾對於他的主要論點究竟是什麼仍然感到迷惑不解。但隻有極少數的演說者會注意到這種情況。他們有一種糊塗的認識,認為這些觀點在他們自己的腦海中就像水晶那般清楚,所以聽眾也應該如同他們一樣明白才對。事實並不盡然。演說者對自己的觀點已經思考過相當長的時間了,但他的觀點對聽眾來說,卻是全新的。它們就如同一串撒向聽眾的彈珠。有的可能會落在聽眾身上,但絕大部分則零散地掉在了地上。聽眾的感覺可能是:一大堆事情散亂地塞在大腦裏,卻沒有一個清晰地思路。
芝加哥一家鐵路公司的交通經理有一篇演講的結尾非常精采,請看:
“各位,簡而言之,根據我們在自己後院操作這套信號係統的經驗以及我們在東部、西部、北部使用這套機器的經驗,它操作簡單,效果極佳,再加上它在一年之內阻止撞車事件發生而能節省下大量的金錢,所以,我以最急切及最坦白的心情建議:立即在我們的南方分公司采用這套機器吧。”
我們發現這段結尾的成功之處了嗎?大家可以不必聽到他演說的其餘部分,就可以看到並感覺到了那些內容。他隻用了幾個句子,就把他整個演說的重點全部概括進去了。
這樣的總結是非常有效的,假如你也有同感,那麼,你在演講中何不也試試運用這項技巧呢?
請求采取行動
上麵引用的那個結尾,就是“請求采取行動”結尾的最好例子。演說者希望聽眾能有所行動:在他所服務的鐵路公司的南部支線設置一套信號管製係統。他請求公司決策人員(聽眾)采取這項行動,主要的原因在於:這套設備能夠替公司省錢,又能防止撞車事件的發生。這不是一種練習性的演說。這項演說是向某家鐵路公司的董事會發表的,目的是要說服公司答應設置它所要求的這套信號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