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插柳竟成蔭(1 / 2)

秦晉進了陝州城以後,又出現了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長史君,已經核實,陝州糧食不足一月之用。”

鄭顯禮憂心忡忡,原本陝州緊挨著太原倉,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糧食可用。但高仙芝再撤離陝州後,將所有不能帶走的物資都付之一炬,包括城內外留下來可堪一用的物資也寥寥無幾。

“唉,高大夫此一計是對付崔乾佑的,結果倒黴的卻是咱們!”秦晉一直沉吟不語,鄭顯禮便又歎了一句。

“這一月之期可包括杜乾運舊部和城外萬餘逃卒在內?”秦晉忽然開口問道,鄭顯禮麵有忿忿之色回答:“自然不在此列,這些人鼠首兩端,若不是咱們攔著都已經投了逆胡叛軍,還管他們作甚?”

萬多人沒吃沒喝,又被困在黃河岸邊,北上不能,南下不得。一旦鬧將起來將帶來無窮的麻煩。這倒不是秦晉同情之心泛濫,實在是為了局麵安定計,也不能對這些人不理不睬。

“如果將糧食分攤開用,可堅持幾日?”見秦晉一意堅持,鄭顯禮陰著臉答道:“至多十日。”問即有所答,顯然胸中早就有了成算。

“好,就以十日之期,將這些人分批送往河東,交給程千裏處置!”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如今黃河以南潼關以東的局勢已經糜爛不堪,能夠安置下這麼多人的地方也隻有河東道了。程千裏出身自安西軍,做過高仙芝的上司,後來也做過高仙芝的下屬,於一個月前被大唐天子李隆基任為河東節度副史兼上黨郡長史,而今河東道南部的唐軍基本上都由此人招募節製。

萬多人送過去,正好就是現成的軍卒,對程千裏來說恰當其時。

僅僅過了一日,派去聯絡高仙芝的人便匆匆返回陝州城,還帶回來一封高仙芝的親筆手書。

秦晉禁不住一陣激動,這其中除了有對曆史名將的仰慕之外,他心底裏還隱隱存著希望,希望高仙芝能夠力挽狂瀾於既倒。

然而,看罷手書後,秦晉愣怔了半晌,竟不知內心之中是悲是喜。

倒是在一旁的鄭顯禮急切萬分,見秦晉久久沒有反應,便忍不住出言崔問道:“長史君,長史君?高大夫是,是如何回複的?”直到被一連喚了兩聲,秦晉才反應過來,順手將手中所捏的書信遞了過去。

“鄭兄一看便知!”

接過信之後,鄭顯禮急不可耐的大致掃視了一遍,對比秦晉的喜憂參半,他則是擊掌稱快。

“太好了,封大夫率師北上,有史思明那狗賊好看了!”

讓秦晉欣慰的是,時局的發展終於與他所熟知的走向產生了不同,高仙芝敢分兵令白衣待罪的封常清率兵出河東往河北道去,這其中冒了多大的風險是可想而知的。

“程千裏乃庸才,守河東上黨唯恐不足,更遑論出兵河北道以作奧援?而今封大夫領兵往河北道去,縱然不能取勝,也會拖住史思明所部鐵騎。”

畢竟高仙芝麾下都是些奸猾的市井販夫之輩,和幾十年前的大唐府兵,以及現今的邊軍精銳都不可同日而語。秦晉不想給鄭顯禮潑冷水,但也要說明現今的形勢,絕非封常清出兵河北就萬事大吉的。

這背後仍舊有著數不清的隱憂。高仙芝擅自燒掉太原倉,此其一。不經聖命令白衣待罪的封常清掌兵出擊,此其二。天子那道已經發出,卻又在半路上丟了的奪命敕書,此其三。

以上種種,在秦晉嚴重不啻於一顆顆定時炸彈,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炸響。若戰事朝著有利的一麵發展,封高二人再立大功一切都好說,反之……

盡管秦晉的暗示已經十分明顯,鄭顯禮仍舊對前景充滿了樂觀的態度。

“就算封大夫所領之兵不堪戰,隻要朔方軍能夠及時出兵河北道,何愁叛賊不定?”

這也並非是秦晉隻知道一味悲觀,凡事未慮勝而先慮敗也無可厚非,知道了隱憂所在,就要一一提前做出應對,以避免悲劇的發生。

也就在秦晉沉吟之際,突然有軍卒急吼吼而來。

“捷報!捷報!長史君,契苾校尉斬首數千,凱旋而歸!”

突然而至的捷報讓秦晉暫時忘卻了憂慮,急急起身出去,鄭顯禮也甚是驚喜,想不到那杜乾運的計策果然奏效,硤石與之勾結的逆胡叛將也果真蠢如豬狗。

當叛將蔡承恩的首級被扔在眾人麵前時,被招來一同瞧熱鬧的杜乾運幾乎暈了過去。在安祿山未反之時,杜乾運就與此人有過來往,甚至還幾次通信,商議如何投效事宜,那血汙不堪麵目猙獰的首級,無論如何也讓他難以聯想到那個生龍活虎的七尺壯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