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籌謀軍器監(1 / 2)

攝禦史大夫安思順隻因在安祿山謀反之前曾有告發的舉動,這才因而免於受到牽連,身死族滅。饒是如此,他的身份地位也變得極為尷尬,朝廷再也不會對這位屢立戰功的邊將重臣委以軍機要務。若能安安穩穩的在長安了此殘生,也算有個善終的結局。

然則,現在安思順連善終都已經成了奢望,通敵的密信呈送天子駕前,等著他的將是家破人亡的厄運。

得知這一則消息時,秦晉與鄭顯禮在商議整頓軍備的問題,兩個人都忍不住為之唏噓。說起安思順其人,與安祿山那雜胡兒截然不同,雖然是突厥人卻對唐朝兢兢業業,在河西隴右一帶屢立戰功,想不到竟落得這般下場。

鄭顯禮冷笑一聲:“此事擺明了是哥舒翰陰謀構陷,滿長安城中誰人不知,他與安思順當初同在王忠嗣麾下為將,明爭暗鬥多年。”

對於哥舒翰與安思順不和,秦晉亦曾親眼所見。當初在哥舒府外,哥舒翰的家奴就曾當眾羞辱過安思順的弟弟安元貞。現在,哥舒翰終於得償所願,借著天子對安家的猜忌,一舉除掉了爭鬥多年的老冤家。

秦晉毫不懷疑,天子得報之後,不論真假,一定會借此處死安思順兄弟。畢竟不管安思順如何與安祿山撇清關係,兩人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隻有如此才能永絕後患。

見秦晉沒有接茬,鄭顯禮又道:“誣陷與否,和咱們也沒多少幹係,不過是隔岸看個熱鬧而已。”

“也不盡然,哥舒翰先殺田建業,再構陷安思順,行事如此肆無忌憚,以天子性情,怎麼可能不生出忌憚之心?或許,對咱們未必不是件好事!”

鄭顯禮一時間沒能體會秦晉話中的意思,正欲細問。秦晉卻又搖搖頭,“這也僅僅揣測而已,將來如何還要看事態的發展。”

秦晉這次招鄭顯禮過來,是要結結實實的商議一件與軍械有關的事,因此又很快轉入正題。

“鄭兄弟常在安西軍中,是否見過既輕便且威力不減的強弩?”

唐代軍中裝備的蹶張弩長五尺六寸餘,重三十餘斤,早在新安軍使用這種重弩的時候,秦晉就發現了一個問題。經常有軍卒在行軍途中偷偷將重弩丟掉,就因為這種東西既笨且重。步兵若使用,非挑選身體強壯者不可。

但是,限於當下條件,軍中百人裏僅有有三五人合格,若想在軍中大規模推行重弩,這一層障礙幾乎難以跨越。

鄭顯禮搖搖頭,“安西軍中刀槍重弩,均由軍器監督造,規製統一,步卒蹶張弩的確使用笨重,但勝在威力巨大,絕大多數的甲裝可在百步內輕易射穿。騎弩雖然輕便,然而射程卻僅有百步……”

這些軍中器械的情況秦晉也都知曉,但畢竟鄭顯禮在安西行軍作戰多年,而安西地處中亞,緊鄰西亞,且據他所了解中亞、西亞一帶的武器自成係統,沒準就能有什麼奇巧的軍用武器。正如大馬士革刀聞名天下一般!

但是,鄭顯禮的回答讓他頗感失望,總不能現在就搞火槍大炮吧?且不說現在的冶煉鍛造工藝不過關,就是時間也不允許,前世用數百年才發展成型的武器和戰術,若強行推廣少說也要三五年才可能初步見到成果吧?

可他哪裏等的了三五年?

就在他失望的當口,鄭顯禮卻突的一拍腦袋。

“倒是有一樣東西,中郎將可能感興趣!”

原來,鄭顯禮隨封常清打仗時,曾在羌人那裏繳獲過一把蹶張弩,這把蹶張弩與唐軍裝備的重弩相比十分小瞧,僅僅長三尺三寸,但是威力卻絲毫不差,弩箭射出去二三百步仍舊擁有不俗的殺傷力。此後,他亦曾琢磨研究過因由,卻一無所獲,於是便以為這是工匠技藝精湛的結果。

後來,在隨軍轉戰南北的過程中,這把特異的蹶張弩也在戰亂裏不知所終。

聽了鄭顯禮的講述,秦晉眼睛一亮,這不正是他想要的重弩麼!若能降低使用蹶張弩對步卒的體能要求,百人裏隻要能選出二三十人也足夠了。

“後來可還曾見過這種蹶張弩?”

鄭顯禮搖搖頭,秦晉卻並不沮喪,隻要知道有這種東西存在,他就不相信尋不出來個究竟,隻看下不下功夫而已。

唐朝時,羌人多居住在青海一帶,與河西隴右緊緊相鄰,因此在長安城中也不乏羌人。花了整整一日功夫,從東西兩市的商人,到避難在長安的羌人貴族,秦晉或親自拜訪,或遣部下詢問,務求要追查出這種特異的重弩是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