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天子厭張韓(1 / 2)

禁苑的演武高調開場,卻以令人目眩的方式結局。當今天子最寵信的兩個人,楊國忠與陳玄禮丟盡了臉麵,並向世人展示了他們極盡無能的一麵。

楊國忠身為整場演武的“唐軍”指揮者卻使數萬大軍在數千“叛軍”麵前弄的灰頭土臉,甚至連本人都在演武中成為了對方的俘虜。

原本毫無懸念必勝的一次模擬對抗,竟然就讓扮作“叛賊”的神武軍硬生生的將局麵扳了回來。在嘖嘖感歎的同時,官員們也再次對秦晉其人加深了用兵如鬼神般的印象。隻是卻忘了,在他們眼裏儼然已經是赳赳武夫的秦晉,卻還是天寶十三載的進士及第。

天子李隆基當晚並沒有申斥楊國忠與陳玄禮,但一道勒其閉門修養的敕令,卻讓所有知悉內情的人都有了一種預感。那就是楊國忠的複相之路已經在一夜之間變得渺茫無比,而此前榮寵四十餘載長盛不衰的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怕是也很難邁過去麵前的這道坎了!

“聖人,聖人慢些走,外麵風大,別浸了身子!”

高力士一溜小跑的跟在李隆基身後,兩個人雖然都已經年逾古稀,但很顯然,李隆基的體製要勝過其一籌。

不過李隆基卻並沒有因為高力士的勸告而放慢速度,出了寢殿,滿頭的大汗已經被漸起的北風吹幹,整個人卻還仍舊沉浸在剛剛的顛鸞倒鳳與騰雲駕霧之中。

貴妃豐腴白嫩的身體,讓他沉浸其中難以自拔,幾乎就忘了昨日的約定,寅時初刻會召集宰相們於勤政樓議事。而現在已經到了寅末時分,李隆基年歲漸高以後雖然長長罷朝,但卻甚少食言於臣下,今日的一時放縱之舉萬一被史官記錄書中,卻不知又要在後世留下個什麼樣的名聲了。

因此,李隆基在疾步趕路的同時,身心也迅速從愉悅的巔峰跌落至抑鬱失落的穀底。

相比眼前的現實,對他而言則更重視身後的名聲,安祿山反賊已經使他原本完美的帝王人生添上了永不可抹去的恥辱一筆,便再不能再讓後世的史家們抓住這些原本無足輕重的生活細節來大做文章。

步入勤政樓,果見政事堂的幾位宰相正身端坐。居於右者,乃是中書令韋見素,相左依次是門下侍中魏方進,門下侍郎崔光遠,以及麵色仍顯蒼白的高仙芝。

原本,這其中也會有楊國忠的位置,但他太不爭氣了,一日之間竟將李隆基曾給予了厚望的新軍毀於一旦。盡管三萬多人最後又重新收攏,但這就像覆水難收一般,曾經被嚇破膽過的軍隊,再怎麼打造也終將是圈裏待宰的豬狗。

不但如此,這支原本可以成為朝廷中流砥柱,楊國忠晉身政績的人馬,也在一夜之間成了朝廷的包袱、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不能輕易遣散的根本原因,這麼多征募的丁壯一旦就地遣散,將會為地方治安帶來噩夢一樣的災難。

府兵製盛行的時代,朝廷便完全不必有此種憂慮。因為一切兵員的分配提調,自有各地的折衝府負責。而在廢除了行將就木的府兵製以後,朝廷卻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新兵製能夠取而代之,便也為龐大的帝國帶來了嚴重煩惱乃至是後遺症。

而這一點,在取消府兵製的十幾年時間裏,已經日漸突顯出來。

國難思良才,李隆基隻苦於找不到一個可以替他撥雲見霧的人選,他掃視了殿中四位宰相,從韋見素到高仙芝,他們都有某一樣過人的能力,但卻不是那種可以定國安邦,開創先河的大才。

換句話說,李隆基君臨天下四十餘載,提拔重用的都是些守成之臣,而現在他所需要的卻是極富 冒險精神的開拓進取之人!

然則,此等人物畢竟可遇而不可求,像商鞅、吳起那種一人可興邦的大才,畢竟是千年難得一遇的。

李隆基歎了口氣,從容落座。

“昨日演武,政事堂可有了定論?”

韋見素欠身道:“以臣之見,‘三軍’雖然狼狽,但神武軍也同樣沒能取勝,若非聖人叫停,結局尚未可知。不如便判雙方打和,聖人以為如何?”

這也是韋見素一貫的風格,但凡政務涉及牽扯到各方切身利益的時候,便也是他盡顯和稀泥功力的時刻。這麼做,既不將當事雙方得罪慘了,又使得各自尚有轉圜的餘地。雖然難免會致使朝政拖遝,但終究不會犯大錯。

但是,在韋見素而言,正是這種無大過的原則,才是他能夠在朝廷中四十餘年一直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再看那些壯心勃勃,試圖有所作為而又不管不顧的人下場如何。

從姚崇宋景,到張九齡、宇文融,哪一個不是收場慘淡,令世人唏噓?